□ 张晓光 田彦刚 本报特约记者 王文毅
朝鲜、古巴、美国……2008年以来,总后勤部北京物资采购供应站完成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多批次、近10亿元的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和军事援外物资采购任务。特别是2011年泰国水灾,该站一个月采购完成10批次3万多台(套)救灾物资,空运到受援国。泰国国防部发来感谢电函,中国商务部、总参谋部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了解到,该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按照总后首长“两个一流”指示要求和“六类保障基地”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援外物资采购工作实际,大力加强援外物资应急采购保障基地建设,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援外工作先进单位。
着力提升应急采购能力
2010年海地发生特大地震,该站在24小时内完成了400台发电机的订货、验收、发运、交接手续,协调有关方面从南京禄口机场起飞直接运抵重灾区。
该站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援外物资应急采购任务为牵引,完善应急采购保障预案。按照总部“一个总案、十个分案”要求,在全面掌握应急采购市场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站《物资应急采购保障预案》,进一步细化组织指挥、力量编成、任务区分、资源状况、实施程序等事项,为物资应急采购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同时,他们依托国家经济动员体系,与经动部门建立业务对接关系,与北京地区32家信誉良好、能力较强的供应商签订《物资紧急调动协议》和《物资应急采购协议》,通过联动机制和应急协议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应急采购资源动员迅速、高效,初步形成了军队主导、政府动员、企业响应的社会资源动员体系。
该站还利用物资机构业务工作考核等时机,不定时组织全站官兵进行应急采购保障演练,确保一旦遇有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紧急情况,能够快速组织实施物资应急采购活动。
全面拓展周转储备功能
近年来,该站围绕遂行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物资保障需要,针对当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实际,主动作为、科学谋划,深化拓展援外物资应急采购保障基地的周转储备功能。
立足现有仓储条件改善储备环境。利用毗邻铁路专用线的地理优势,以基地建设为契机,调整营院整体规划,新建了1200平方米附属用房,并对周边道路及配套设施进行整修,物资储备环境大为改善。按照立体储备理念实现容量扩充。他们将库区划分为托盘货架区、地面堆垛区、作业区和办公区,库容增加近6000立方米,并购置3台载重量大、机动性强、操作方便的叉车,机械化作业率提高近2倍。根据援外物资属性优化储备方式。该站采购的援外物资既有大型机电产品,也有小件通用物资,他们围绕紧急援外物资需求特点,采取多元化物资储备方式,拓展了储备场所、降低了周转成本、提高了保障效益。
2010年巴基斯坦水灾发生后,该站合理配置援外物资,以动用“静态”储备物资为主、“动态”储备物资为辅,仅1天时间就完成669套(件)紧急救援设备和食品的筹措任务并及时运抵灾区,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向巴基斯坦提供救助的国家,彰显了国家实力和军队快速反应能力。
不断加大信息管控力度
建设现代化后勤,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该站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理论为依托,将先进科技技术应用到援外物资采购保障业务,集成建立一体化的援外物资应急保障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援外物资保障全程可视可控。
配置科技设备,夯实信息管控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库区配置温湿度控制、视频监控、自动报警等信息系统,在库房大门处安装射频识别设备,在配送车辆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所有储备物资包装上粘贴援外标识和条形码,为实现援外物资保障可视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搭建物流平台,突破信息管控瓶颈。在军需物资油料部机关的直接指导下,他们设计开发了由射频识别、数据交换等技术综合集成的援外物资保障物流信息平台,为援外物资保障可视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
在2010年俄罗斯火灾紧急救援物资配送中,上级要求从沈阳启运,但货源分散在北京、上海、山西等7个省市,该站借助援外物资保障物流信息平台的辅助决策模块预演,7次优化配送方案,在3天内完成了9100多套(件)消防物资的筹措任务并顺利交接。
记者看到,该站遵循现代军事物流体系运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资源、军地一体联动,确保了应急条件下能够按时将所需物资送达指定地点,配送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