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大发
■教育时评
近日,据媒体报道,湖北省今年预计有2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其中,有很多考生达到“三本线”,选择放弃三本院校或高职高专而改读中职。
今年暑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一些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回炉”读中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毕竟能顺利就业生存发展才是最现实的,不进入大学门槛而入中职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就社会而言,蓝领人才与白领人才都是需要的。但许多人更加倾向白领人才,但白领人才一多就必然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按照人才市场规律,必然会有专业过冷或过热现象,如果都瞄准那些高待遇高享受的“就业观”也就必然会造成人才相对过剩待遇普遍下降的趋势。日前就有硕士生回炉学焊工曲线就业的新闻,在人们的就业观上就上了很好的一课。
据中国最大的校园社交网站人人网旗下招聘网站人人校招《2013应届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调查显示,52.9%的受访应届生在求职中投递简历数量在10份以上,但2013年的应届毕业生已经签约的人数却不足三成。这也更加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虽然如此,也不能提倡所有的大学生都去改行易织去学中职,这也不太现实。
我们当反思大学教育的设置是否“添堵”。我国目前教育大体分为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两条路线,这两条教育路线是否能够平衡发展就值得打上问号。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和职业生招生基本是有所控制的,但市场经济后这些年来大学不断在扩容扩招,收费也越来越高,也就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人才过剩的情形。
此外,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面向市场化设置,没有实现按需设置。在课程教学上也过于偏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也就难免出现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相脱节的情形。如果在大学再分出两条路线,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条走教科研路线,一条走直接面向社会就业路线,且在招生上不过度扩招,按“超市化”取人,把好“准入关”,这种“最难就业季”格局就或可改变。
2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是个信号,应该唤醒社会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和促使大学教育的系列优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