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3日 星期二
热射病 异常高温下的“异常重病”
8月11日,在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个风景区,一位游客披着防晒服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本周末,河南省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全省大部分城市气温在35℃以上,其中郑州、洛阳等地甚至出现了37℃—39℃的高温。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文·本报记者 蒋秀娟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突发的疾病,瞬间可以损伤多个脏器器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50%。这就是中暑中最严重并威胁生命的急症——热射病。今年夏季异常的高温,让热射病备受关注,但据了解,在我国具备热射病较好救治条件和水平的医院并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7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热死人”现象,安徽出现两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出现两例死亡,江苏两例死亡,湖南有3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宁波出现15例热射病患者,其中4人死亡,武汉150人中暑,5人死亡。

    随着天气的不断升温以及高温天气的持续不断,中暑,成了今年夏天的一个高频词。中暑是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的一种疾病,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时,就会出现中暑。中暑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中暑,各地频现的“热死人”现象就是因为热射病。

    ——— 发病急病情重 ———

    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在阳光极度暴晒,或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引起体温急剧升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而无法散热降温就会出现热射病。热射病的症状特点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躁动不安、神志模糊、逐渐昏迷伴四肢抽搐,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肾衰、肝衰、心衰、凝血功能衰竭等。

    “这个病发病急,病情重,病程进展快,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在解放军总医院凡是热射病患者一律送到ICU进行紧急救治,同时调动相关科室的专家力量以及最好的仪器设备进行抢救。”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宋青教授说,“即便是病人的中暑情况在初期能及时得到控制,但因为这种重症累及脏器多,都还随时有病情反复的危险。”

    “目前,我国具备很好热射病救治条件和水平的医院并不多,很多热射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是令人担忧的。”宋青说,“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热射病的知识和治疗,我们正在写一本书,也与有关企业在研发小型便携式滤血机、太阳能降温帽等,争取解决更多病患的问题。”

    “懂得提前应对非常重要。”宋青说,比如部队训练,要有科学、循序渐进的方法;面对中暑病人,要懂得如何应急施救。如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就是已经出现了先兆中暑,当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脉搏增快等,就已达到轻度中暑,就要及时处置,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病人的衣服,使用物理方法降低空气温度比如扇风让其降温,同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重症中暑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如果中暑发展到重度中暑的程度,首先会出现热痉挛,即出现抽搐;进一步就会发展成热衰竭,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弱,甚至休克。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人体热平衡失调,体温超过40摄氏度,意识模糊,进入到昏迷状态。宋青说,中暑发展到热射病的程度,虽然死亡率高,但是如果能及时送到大医院抢救,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得到成功救治的,并且不留后遗症。

    ——— 重视治疗坚持到底 ———

    死亡率从大于80%下降到5%

    据宋青回忆,她接触的第一例热射病人是在2005年夏天。一名在校大学生在5公里长跑终点前200米倒下,送到急诊时,意识已经不清,当时按一般中暑进行处理,但病情迅速进展、恶化,出现多脏器衰竭——肾衰、肝衰、心衰、消化道出血、严重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很多指标远离正常值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尽管使用了最先进的仪器,用了最好的药,坚持了16天的治疗也未能挽回年轻人的生命。”至今回忆起来,宋青仍十分痛心。

    “医院救治热射病人,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救治的时机越早越好。其次,医生一定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看起来救治的希望不大的病人医生也不要轻易放弃,也许再坚持几天病人就治好了。”宋青说,她曾经治疗一个热射病人,时间长达6个月。在这6个月期间,医生、护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前期几乎隔上半小时、一小时就要做检查、用药,护士也是每天帮病人做许多护理工作。

    一个医院救治热射病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宋青说,首先要有滤血机,其次,要对热射病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再者,要有充足的血源保证换血顺畅等等,“然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医院毕竟有限,特别在基层。”

    如今,通过长达近10年的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热射病人的救治率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成立了热射病攻关组,使得热射病的救治率有了很大提高,死亡率从80%下降到5%。”宋青有些许欣慰,“但这还远远不够,单个团体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希望有更多地方、更多医院都具备治疗条件,让所有的病人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 适当出汗有助耐热 ———

    “热习服”应对热射病

    “热习服”是一个训练术语,是指在夏季接受训练的运动员、部队指战员,通过实施特定的训练计划提高耐热力。受训者每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如负重行军、不负重跑步,或跑步和打篮球交替进行,运动量要大,达到出大汗,脉搏要达到140次,使人体达到90%以上的“热习服”程度,连续训练10—12天,就能使耐热力显著提高。不过,宋青强调,当受训者脉搏大于170次、体温大于38℃时,就应停止训练。

    “应对越来越异常的高温天气,普通老百姓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些‘热习服’。”宋青说,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家庭都能用上空调,使得人们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一旦遇上高温天气,很多人就会受不了。“如果平时有意识地让自己多接触外界极寒或极热的天气,而不是一感觉到冷或热就马上开空调,人对外界温度的适应力就会好很多。”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恒温环境中,耐热能力就会明显减退。因此,经常适当的户外运动,让人体有适当出汗的机会,对于锻炼和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是有益处的。

    “在运动和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和及时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的预防措施。”宋青说,比如补水也要有科学的方法,训练前、中、后都要及时补充水分,训练前2—3小时喝500—600ml水或运动型饮料,前10—20分钟喝200—300ml水或运动型饮料;训练中每10—20分钟就要喝200—300ml水或运动型饮料;训练后两小时内要补足丧失的水分,每损失一斤的体重,就要补充600—700ml的运动型饮料。“此外,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尤其天气恶劣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休息以加强自身抵抗力,在饮食上也要多加调节,注意营养和能量的补充。”宋青说。

    “抵抗力弱的人、老年人以及儿童在异常天气下要尽量避免外出,需要开空调的一定开空调,不要等到身体出状况了才后悔莫及。”宋青提醒说,在炎热的天气条件下外出,人们要尽量穿棉质的、宽松的衣服,单衣具有防止太阳直接照射皮肤的作用,也有减少汗液蒸发,同时增加人体通过衣服传导散热的功能,即便是年轻人也应做好防晒准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