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也播绿
文·刘绍斌
魂穿穹宇
笔跨万纪
上古春风今日熙
追真宰
轻殊誉
朝夕相伴盐土地
一生旦求荒滩碧
醒也播绿
梦也播绿
7月的一个晌午,驱车前往曹妃甸工业园区,高速公路两侧,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灰色海水。烈日下,海水的反光格外刺眼。
“这片海水造就了亚洲最大的晒盐场,这得益于曹妃甸地区土壤不渗透,降水量小,蒸发量又大……也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成了绿化的‘先天不足’。”说话的是刘绍斌,滨海盐碱地原土绿化技术与模式的创始人。
不过记者发现,在曹妃甸成排的行道树和遍地花草随处可见,一派生机让人压根想不到这里曾因土壤重盐碱化而寸草不生。
盐碱地怎么长出绿洲?这还得问刘绍斌。
不曾想,很多专家都没治好这片盐碱地的“病”,让刘绍斌这个性格鲜明的“草根科学家”给号上了脉。这一“号”就是9年不放,还对症下药给治好了。
拧:从零开始勇闯盐碱地
做汽车维修,刘绍斌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可要说治理盐碱地?谁也想不到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差事,竟被刘绍斌靠着一股拧劲儿给揽了下来。
“曹妃甸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制衡。”刘绍斌说。这其实也是他“转行”的初衷。
2007年,在曹妃甸管委会的帮助下,刘绍斌在工业区的一块地上搞起了试验。这就是现在的6+试验田。但准确的说,那里在最初根本就不是地。曹妃甸工业区土地是由渤海底积淤泥沙吹填而成,到了那里,刘绍斌看到的几乎是一片“沼泽”, 什么东西都“站”不住脚,刘绍斌先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拉来石子铺地,下盲管排水,用拖拉机来回碾压,才整治好了这块地。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绍斌买了个小帐篷,累了就睡在里面,晚了就不回家。
“治理盐碱地在当时根本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刘绍斌说,没有“师傅”领进门,刘绍斌只好从网上查阅大量资料。
盐碱地绿化是世界性难题。对毫无专业背景的刘绍斌来说,搞研究的难度甚于盐碱地种树。但性格里充满着拧劲儿的刘绍斌说:“我觉得只要工夫下到了就能弄明白,我就不信我弄不懂。”
刘绍斌的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有关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他白天看、晚上看,坐着看,躺着看。现在的刘绍斌甚至养成了晚上不看资料就睡不着的“坏毛病”。
盐碱地的治理一般有物理改良、水利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四种途径。目前,传统的治理方式都离不开客土置换,即从非盐碱地区拉来好土置换,这种“栽盆景”的方式不但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还有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
也有人劝刘绍斌,与其花大力气治理盐碱地,还不如找来耐盐的植物种,见效快还省钱。可刘绍斌偏不信这个“邪”,“植物再耐盐不也不能超过千分之六吗,我要是把土壤改良到千分之三以下,只要是北方植物不就都能活了吗?”在刘绍斌眼里,刻意的去找耐盐植物是一条弯路,要走就走原土改良的路,不仅成本更低,还能从根上治好这盐碱地的“病”!
盲管法,化学法,物理法……刘绍斌在这片盐碱地上不断地重复试验。
刘绍斌还到处寻访治理盐碱地的专家,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盐碱地治理委员会的很多人都认识这个说着一口唐山话的汉子。
“不管哪个环节掉了链子,最后这些植物都是一
个字‘死’。”比如买树苗,在运送过程中,车子抛锚,树苗在太阳下暴晒了三天,运回来以后,组织施工还出了问题——树坑没挖好,树苗又在阳光下暴晒了两天,可树坑挖好后,淡水又没及时跟上……像这样种种难以预计的困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常人都是不小的打击,可这些并没放缓刘绍斌的脚步,反倒给他拧紧了发条。前前后后,刘绍斌投入300多万元的资金用以原土改良技术的研发。
如今,这块试验用地之前3.5%的含盐量,几年时间就降到了千分之三以下,白蜡、国槐、黑松等几十种绿化苗木郁郁葱葱。而仅在几米之外,没经过他治理的盐碱地,还是死气沉沉。刘绍斌,用原土改良技术创造了“新国土”。
“他那个人的脾气拧,干什么都拧。”了解刘绍斌的人都这么说。
“他要把白蜡和其他不同属的植物嫁接,同属的好嫁接,亲缘关系近能存活,不同属的亲缘关系远就相当于远缘嫁接。我说嫁接不活,他非要嫁接。”公司技术人员张翠炫笑说。
“成功往往是出于一种偶然之中,绝不是必然。”刘绍斌告诉记者,这个奇思妙想是受钱学森的启发,“远缘嫁接,如果不是太远,就有可能成活。如果在不同的嫁接方法和模式上能有所突破的话,对北方植物园艺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巧:摸索中造就巧思巧手
刘绍斌爱动脑子,在不停地摸索过程中,他将很多在一线积累的经验巧妙地转换成实用且具指导意义的智慧。
在山东农业大学,一位老教授对刘绍斌说:“要想治理盐碱地,第一要改变土壤的容重,第二要有充足的淡水,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正是这句话,让刘绍斌坚定了攻关的方向。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一般是通过掺加沙子等手段。刘绍斌因地制宜,想到了随处可见的麦秸秆。通过实验,他发现腐熟秸秆、适时耕作等方式,既可改良土壤结构,还大大降低成本。这是改良盐碱土的一剂良药。随后,他便在河北滦南县设有机肥生产基地,专为曹妃甸盐碱地绿化改良土壤使用。
排盐过程中刘绍斌发现,从荷兰学来的盲管技术,在养护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刘绍斌告诉记者:“最初完成苗木种植进入正常养护,发现苗木死亡率很高,总是处于缺水状态。”刘绍斌犯了难:排盐盲管对盐碱地排除土壤中的盐碱和控制地下盐水上升确确实实起到了有效作用。但这漏水漏肥,排盐盲管以下的咸水层永远得不到淡水的淋洗,一不小心就触及盐土死亡——水下不去,盐排不出,这可如何是好?
既然漏水,那“关上阀门”不就得了?
刘绍斌对排盐盲管进行了改进——采用二级排盐管技术方案,并在工艺上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最终使土壤中的淡水有一个向下渗透的态势,从而降低盲管以下土壤中的含盐量,致使植物根系土壤改良深度不断增加,为以后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良好空间。并且,刘绍斌团队还突发奇想,实用一种新工艺,给土壤反复“冲澡”,使深层土壤的含盐量更为快速地降低。
传统的淡水压盐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将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由于使用这种方式,土壤全部被水封闭,不透气,水分下渗缓慢,洗盐后土壤易板结,水源造成极大浪费,洗盐效果也不显著。刘绍斌通过改进,从以色列人那里学到了滴灌的思路,发明了滴灌淋盐。
刘绍斌的手也巧。在国外考察时,刘绍斌想引进国外的挖树机器,但是一台机器就要上百万,刘绍斌犹豫了,习惯凡事自己动手的他决定亲手做一台一模一样的机器。没有人提供技术咨询,也没有实物可以参照,仅凭着印象和反复的拆组,最后刘绍斌做成的机器经过“上场实战”,效果和国外相比不差分毫。
这不是他第一次自己做机器:上世纪90年代,进口拆胎机价格动辄数万,还在做汽车维修的刘绍斌就自己琢磨,花了两千多元就造出一台来。
怪:什么也比不上梦想的重量
谁也没想到怪事成了真,一个汽车维修为本行的门外汉,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成了专家,还把这盐碱地“收拾”得服服帖帖。如今,他望着河北地图上的900万亩盐碱地,跃跃欲试。
刘绍斌这个人也很怪,靠着经营企业,他在当地已是个成功人士,却穿着几块钱一双的老布鞋——他让司机买了一箱,常跑绿化工地的他走上一脚泥就换一双,晒干了再接着穿;从来只买二手车——也幸亏他懂车。这么省钱的人,却自掏腰包300多万搞起了盐碱地的治理试验。面对数次失败,刘绍斌总说“没有失败的试验不是完整的试验”。事后刘绍斌坦言,这个数字他还敢追加。
走近刘绍斌,就不觉得怪了。在他眼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就是享受。这治理盐碱地,就是他最上心最喜欢做的事儿。
刘绍斌说自己是一个凡事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的人,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他是否在不断给自己增加人生目标?答案却是否定的。“把有意义的事儿当做一个爱好,能走就往前走,最后能走到哪?我不知道。”刘绍斌说,对于他而言,梦想才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记者问了刘绍斌一个问题:“难道从来就不曾害怕最后以失败告终吗?”
刘绍斌笑着回答:“从补轮胎开始,一点点这么做,最后才总结出两个字‘坚持’。”我失败可以,但不可能后人都失败,我就算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如果盐碱地能治好了,我就很欣慰。如果我成功不了,至少我还有一种精神留给别人。今后,无论别人用不用我这种技术和模式,我也算是在曹妃甸留下了很深的足迹。
一次,河北唐山市副市长王久宗在参观后说,“滨海园林在盐碱地绿化方面走在了政府和科技部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