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家滨
2012年,全区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20.1%,占GDP的比重达到9.8%。预计到2015年,全区海洋经济增加值将突破1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0%以上。
这是青岛市崂山区挺进“深蓝”交出的答卷和发展愿景。
作为青岛市海洋资源最丰富、涉蓝科研机构最密集、自主创新能力最发达的城区之一,崂山区正抢抓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青岛市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重大机遇,依托良好的产业、资本和人才优势,着眼高端,全力打造世界级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推动蓝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蓝色经济发展平台
崂山区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发展空间不足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崂山区如何通过提前谋划,建设青岛蓝色经济的发展高地?针对崂山区的现状,崂山区把规划引领和载体建设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坚持规划与建设同步,“筑巢”与“引凤”并举,着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高平台。
高起点规划。按照青岛蓝色硅谷“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战略部署,崂山区依托总长度25公里的滨海公路崂山段,沿两侧山谷地带,规划了总面积达118.6平方公里的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着力打造引领青岛蓝色产业发展的“心脏”和“发动机”。
狠抓特色园区建设。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为目标,崂山区全力抓好青岛国际创新园、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六大特色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大力发展科研楼宇。目前,崂山区正采取以工业用地建设楼宇厂房的形式,着力打造以“占地少、研发强、效益好”为主要特征的高端科研楼宇。
构筑蓝色高端产业集群
崂山区特色产业是崂山区发展蓝色经济、构筑蓝色高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崂山区正围绕蓝色、高端、新兴的产业方向,以各类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端海洋产业项目为依托,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服务业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以博智汇力、中皓生物、博益特生物等一批骨干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海洋寡糖、数字纱布、组织工程人角膜、工业酶制剂的研发及产业化。其中,正在加快建设的博智汇力海洋寡糖制备(糖库构建)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领衔研发,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将在崂山建立国际上第一个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特征寡糖生产基地和海洋特征寡糖产业化技术与信息中心。
海洋装备研发制造领域以中船重工719所、青岛华澳船舶(亚洲第一个有能力生产165英尺以上超级游艇制造商)、山东省海仪所等一批高科技大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船舶研发设计、船舶通信等产业。
海洋新材料领域以海诺水务、青岛海洋新材料公司、汉缆等骨干企业为带动,重点开展海水淡化用反渗透膜、舰艇内舱阻尼材料、海底电缆、阴极保护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海洋服务业领域要在油气存储运输设计、陆地和海洋石油钻井装备设计、涉海检测等方面集中突破。
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动力
崂山区科技要素集聚度高,科技创新是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崂山区正全力以赴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
目前,崂山区已聚集了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基地等9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6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和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全区新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全区各级技术中心达到24家。
崂山区正通过政府搭台、集中洽谈交流的方式,使产学研三方面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本运作—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格局。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角膜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发的“组织工程人角膜”技术,属于国际首创。
崂山区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驻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育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需求,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一流软环境迸发经济活力
发展环境往往制约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崂山区确定了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目标,以政府服务流程再造、优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为主要内容,努力让蓝色经济发展要素加速集聚、活力充分迸发。
目前崂山区已将总投资过千亿元的140多个重点产业类项目一一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区级领导、责任部门、街道办事处、项目督促联络人,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实,全力推动项目快谈快签快建。
同时,按照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的规划要求,崂山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蓝色硅谷配套的轨道交通项目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开工建设;面向高端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4000套公租房项目正在加快施工。
崂山区依托正在加快建设金家岭金融新区,推动银企对接和企业上市,全区上市企业发展到8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过亿元,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9家,数量居全市首位。
(本文作者系青岛市崂山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