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
文·李惊亚 王橙澄 王新明
贵州省贵阳市近日出台试行办法,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市政府部门、官员考核中,其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对干部工作评价、任免、奖惩及问责的重要依据。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探索:浙江将湖库水环境保护纳入市县政府考核内容,安徽近年来在政府考核中,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内容,森林绿化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参保率、保障房建设等新指标均占有较高的分值……
而在中央部委,“绿色政绩”也开始被提上日程。在刚刚结束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说:“环保部将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结果上报给中组部,并向社会公开,治污不力将影响官员仕途。”
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制主要“围绕GDP打转”,一些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因能撑起政绩“颜面”而被地方政府“大开绿灯”。
“地方GDP增长越快,干部升迁越容易。”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邓永恒教授与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房地产研究所副教授吴璟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现在,考核机制逐渐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民众对环境质量的空前关注。
今年初,山西长治一化工厂苯胺泄漏导致下游数百万民众饮用水受到污染,长治市市长张保随后被山西省委提名不再担任市长职务。河北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用“水煮红小豆”类比解释“红色井水”引来炮轰,被曝光一天后即被免职。
民众的“环保问政”正在倒逼政绩考核向“绿色政绩”转轨。
专家认为,环保这一“考核”指标有望真正进入考核体系。今后考评官员有没有政绩,不仅看GDP,还将看生态环境的投入产出比;另外,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建立终身追究制,也将极大约束官员对资源环境的随意挥霍。
“要让绿色官员、民生官员有更多机会得到提拔重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市委书记陈建生说。
“要避免地方打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号,仍然固守GDP政绩观。”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毅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准备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包括框架、考核目标、试点示范等。
对于呼声很高的“绿色GDP”即GEP核算,不少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其核算十分复杂,受制于计算方法、理论的完备程度、数据采集的完备和准确程度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争议。但绿色GDP的核算,意义并不在于得出几个数字,而是用数字唤醒人们满足于GDP增长的迷局,并以此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可持续与环境部主任马克·艾因阿姆也认为,GDP这个指标仍然重要,不能丢弃,但GDP并不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成正比,需要加入GEP指标对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进行补充。
“我们要记住,没有环境保护带来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