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文·胡乐乐
据7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2013年高招录取工作日前结束。尽管北大招收了许多高分考生,但北大招办负责人却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生源竞争,我们还要有更高远的追求,必须立足于全球视野,从培养‘人’而不是招收‘分’的目标出发,超越目前国内高校盲目争夺高分生源的恶性竞争”——“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我们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
众所周知,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许多“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每年招生季都对各地的省级高考“状元”趋之若鹜,总是想方设法希望“状元”们能报考其校,以至于形成了录取的“状元”数越多,大学就越自豪,越倍儿有面子。甚至发生清华云南招生组上月29日发布微博直接责骂“隔壁(北大)继续在干着挖墙脚的工作”这样的事情,可见竞争之激烈。在社会上,大家也常以“状元”数来判断北大、清华到底谁最牛。
传统上,每年各地省级高考“状元”绝大多数都会被北大和清华录取,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偶尔也能幸运地录取个把个儿。但是,随着香港的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北大和清华的高考“状元”竞争二人转就越来越遭遇重大挑战,迫使这两所自诩为中国最厉害的大学不得不放弃每年公布所录取的“状元”人数。最近,香港大学公布了今年内地招生的情况:今年港大在全国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的情况下,申请人数达到1.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最终录取303人,其中有16位是全国各省市区的高考“状元”。人们据此普遍预计,今后北大、清华要把“状元”纳入囊中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港大的强势分羹,固然让北大、清华遭遇严峻的挑战,但也同时促使它们要改变招生录取的观念——不能再唯高考“状元”为是了。今年,北大在招生工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从被动单纯录取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状元”,向主动多样化选拔最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的转型,而且还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招生观”:一是要招收对北大核心价值观充分认知、高度认同的学生;二是要招收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活跃的批判性思维、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最适合北大培养的学生。北大如此,想必其隔壁的清华也多少心里有数,酝酿改变招生录取观念,以便在今后更为激烈的优质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按理说,在应试教育属性很浓的现行高考之下,“状元”并非就一定是最优秀的、最有潜能的、最有培养前途的。对于大学而言,也并非“状元”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每年,美国的世界顶级研究型学府哈佛、耶鲁都会拒绝录取各国的高考“状元”。这说明,真正优秀的大学并不把“状元”捧为神,必须录取。正因为如此,北大、清华也应该理性对待“状元”,更不能为了能录取“状元”而丧失自己应有的尊严——被“状元”漫天要价,索取巨额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