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网传致命毒虫没那么可怕
网传人如果接触隐翅虫身上的毒液“就死定了”,这一消息引起众人关注。
医学专家给出“八字经验”,教人们如何避免带毒隐翅虫对人体的伤害:防虫、忌拍、清洗、涂油。

    文·戴 欣

    近日,网上流传一条“预警”消息称,一种名叫毒隐翅虫(又叫青腰虫)的虫子出现在津、京等地,人如果接触到这种毒虫身上的毒液“就死定了”!这一消息在微博、微信上也广泛传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被网传成是“妖魔虫怪”毒隐翅虫果真如此可怕吗?为此,笔者采访了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感染性疫病防治的姜天俊副主任医师,姜主任说,隐翅虫没有传说中可怕,遇到该虫也不必恐慌。

    ——— 危害有限 ———

    并非新鲜物种

    姜天俊介绍说,毒隐翅虫这位“虫先生”并非什么新鲜物种,早就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上与人类同在了。在生物学分类上,该虫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该属虫子品类繁多,全球已知有250种之多,我国约有19种左右,其中“褐足毒隐翅虫”分布最为广泛,其他常见品种还有圆胸毒隐翅虫和黑足毒隐翅虫等。

    毒隐翅虫成虫体长6.5—7毫米,红褐色,有光泽,头部黑色,复眼褐色。此虫前翅特化为鞘翅,长方形,呈黑色,带有青蓝色金属光泽;后翅膜质,静止时叠置鞘翅下,看不到,有点像没有翅膀的大蚂蚁,故名“隐翅虫”。隐翅虫孳生在潮湿的地方,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河流漫滩、杂草丛、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这种虫白天活动,常在作物或杂草茎叶上爬行,受惊时奔跑速度很快。隐翅虫以小型昆虫、植物花粉、腐烂的有机质为食。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光亮越强,招来的这种虫子越多。同时还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条件下,隐翅虫总是喜欢飞向高处。其爬行速度很快,飞进室内后便在天花板、墙壁上、家具、衣物表面、人体上四处爬行。

    进入室内的隐翅虫能耐饥数日,会不断侵害人体。隐翅虫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风向、光亮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过,隐翅虫也经常捕食稻田中的害虫,一般不传播传染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虫对人类尚属‘益虫’,绝非苍蝇、蟑螂等‘四害’可恶。”姜天俊说,不过,有些种类带毒的隐翅虫有趋光性,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灯光引诱时常飞入室内,难免与人类接触,造成意外伤害。

    ———— 不必恐慌 ————

    伤人报道属个案

    我国首次报道毒隐翅虫侵袭居民的个案发生在1959年的四川省,到目前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该虫的散发或局部流行,主要分布在南部、西部和东部,北部少见。农村或城郊居民多发,夏秋季常见,尤其是秋季最为多见。

    姜天俊说,目前我国隐翅虫带毒率并不高,事实上95%左右的隐翅虫是没有毒的,只有少数隐翅虫体内具有毒液,为接触性毒素,又称毒隐翅虫素。该毒素是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强酸性,在毒虫发育各期都含有这种毒素,具有防御功能。

    毒隐翅虫体外没有毒腺,不会通过叮咬蜇人侵害人体,只有带毒的隐翅虫落到人体皮肤上,被压迫或击碎时,虫体内强酸毒素接触到人的表皮,才会灼烧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毒隐翅虫引起的皮炎主要表现为受损部位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出现头痛、低热及附近淋巴腺肿大;局部皮肤初呈红斑,稍水肿,随后发生密集小丘疹,继而可出现水疱、脓疱等。病程一般为7—8天。皮肤损害以线状多见,其余依次为斑片状、混合型和点状等。好发于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上肢与躯干,少数可侵犯阴囊、腹部和腰部等。皮损可见表皮有轻度角化,水疱及脓疱均发生于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内水肿,有网状变形。真皮上部有水肿,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有水肿变形。

    上述病变在临床上一般都比较轻,开始可能是一片或一条红点,又痒又疼,有的是红肿起泡,个别有局部糜烂。此时,如果不慎用手将伤口抓破,少部分患者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伤口可出现溃烂等较为严重的临床症像。“但没有网传的那样厉害。皮炎本身并不能致人死亡,因此,大不必‘闻虫色变’”姜天俊强调。

    ———— 放松心态 ————

    受伤后科学处理

    姜天俊提醒,应对毒隐翅虫伤害,首先在心态上不必惊慌失措。从医学角度来讲,“惊恐”本身会明显影响血压和心跳,从而改变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局部供血,造成身体意外情况的发生。相反,接触该虫时沉着应对,科学处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姜主任告诉笔者,去年秋天,一位26岁的野外工作者拿着一支矿泉水瓶子来到302医院门诊看病,说是一周前的一个晚上,在外地野外宿营睡觉时,压死了一只隐翅虫,并被虫毒液侵害,次日中午在后背部出现三个紧邻的瘙痒小疱疹,经过涂抹皮炎药物后皮疹逐渐消退,残留下少许淡淡的皮损痕迹。但患者总感觉有胸闷气短症状,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为让大夫详细了解自己的病症,这位患者竟然托当地朋友又去捉了一只类似模样的虫子带到医院让姜天俊查看。姜天俊说,他认真端详了瓶中的虫子,果然是隐翅虫,但仔细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一切正常。姜天俊判断,该患者“身病已去、心病尚存”,于是对他进行了一次心理疏导,并开了6片复合维生素B的处方,安慰治疗三天后,患者彻底康复,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姜主任笑说:“至今他带来的那只虫子图片还保存在我的电脑里。”

    除了心理上不恐惧外,在行动上如何避免带毒隐翅虫对人体的伤害呢?姜主任有“八字经验”推荐给大家:

    一是“防虫”。如果居住的区域有毒虫活动,请自觉做好环境卫生,把驻地附近的杂草、水坑清扫干净,铲除毒虫滋生的环境条件;关好住所的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昆虫落入,睡觉时应关闭灯光。

    在该虫活动的高峰季节,采取必要的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亦可以在室内外喷洒杀虫药物;外出时尤其是在野外出行时,尽量穿着长袖缩口衣裤,减少皮肤接触该虫的机会。

    二是“忌拍”。万一该虫在皮肤上停留,切忌猛力拍打压碎虫体,因为这样会直接导致虫体内的毒素外溢,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引发炎症反应病变;此时,只需要对着该虫用力吹气或用风扇直吹,让该虫从人的身体上滑落即可。

    三是“清洗”。皮肤与虫体接触后,可稍微挤一下伤口,并立即用清水清洗伤口或在伤口处涂以肥皂水、苏打水等碱性溶液;在皮损处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也可用龙胆紫、半边莲加藤黄酒精浸液等湿敷,中和呈酸性的虫体毒素。

    如果因为没及时涂抹药液,出现了丘疹、水泡等皮肤状况,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临时用些激素类的药膏治疗,减少皮肤过敏反应。

    四是“涂油”。研究显示,隐翅虫害怕“风油精”,遇到风油精时该虫会立即毙命,甚至是500毫升水内加入2—3滴风油精,也会使其在一分半钟内死亡,可见外出常备中国特产“风油精”是个不错的选择。风油精主要成分是“薄荷脑、水杨酸甲脂、樟脑、桉油、丁香酚”,具有清凉,止痛,驱风,止痒的作用,对蚊虫叮咬、伤风感冒、晕车不适等具有较好作用,笔者在拉美等国家进行医学交流时,发现当地警察、官兵及野外工作人员对我国风油精爱不释手,总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神油”。但孕妇、三岁以下儿童、对该药物过敏者不能用,皮肤有破溃损伤时暂时不要直接涂擦创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