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高精技术保障海水养殖食品安全

    ■ 医卫前沿

    文·柯皋剑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直接经济产值近2000亿元,对促进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渔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海水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和相对落后的操作管理工艺,也引发水产养殖病害的频繁发生。粗略统计,我国的海水养殖病害种类多达100余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100多亿元。病害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这一问题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广大养殖业者也十分关注并渴望及时掌握最新的病害知识和科学的防控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博士带领团队长期从事海水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及健康养殖工艺研究,研究方向涉及海水养殖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学、感染微生态学、临床防治技术及健康养殖管理等方面,建立了病害防控技术体系和公益服务平台。在其团队当中,副研究员张正博士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己任,积极奉献、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与团队成员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病害的防控技术。十年来,完成了多种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并命名了我国海水养殖30余种新的疾病种类,分离和鉴定了20余种(株)病原。这些疾病的发现,建立了多种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的疾病档案,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疾病研究的诸多空白,为深入开展病害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在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的基础上,张正和团队成员还系统的完成了其中十余种疾病的病理学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我国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的病理学资料,为疾病的科学诊断和深入研究发病机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在进行疾病基础研究的同时,他们还研发了20余种海水养殖专用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和多联疫苗等技术产品,相关研究成果在疾病综合控制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病害防控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张正与团队成员一同构建了北方海水养殖动物病原库,实现了海水养殖主要疾病种类、流行规律及病理特征等信息的数字化;建成了我国首套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打破了传统诊断模式的时空局限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效率,为生产上及时防治疾病争取了宝贵时机。其团队的十余项专利已经实现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累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产值数千万元。此外,他们经常为生产一线提供公益性的疾病诊治和咨询服务,足迹遍及沿海多个省市地区,每年可为我国北方地区数千家海水育苗和养殖企业挽回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

    张正与团队成员还多次临危受命参与“大菱鲆药残事件”、“蓬莱19-3漏油事件”、“冰冻自然灾害”等海水养殖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为受灾渔民建言献策,引导渔民科学应对灾害减少经济损失,该团队的行业支撑作用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广大养殖业者的广泛赞誉。

    今年5月,张正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