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创新中国行·走进国家级开发区
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
从经济技术开发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
——青岛开发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谢龙目 王 娟 朱建明
    ①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

    ②海信信息产业园

    ③薛家岛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如果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升级版”,那么,不久前青岛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意味着,在全国5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青岛开发区率先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升级版”。

    引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黄岛区委书记、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张大勇认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国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青岛开发区应该成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展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向世界传递青岛西海岸蓝色跨越的最强音。

    可持续发展是青岛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青岛开发区管委主任孙恒勤表示,以开展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式的创新实践,推动青岛开发区构建“蓝色、高端、新兴、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青岛开发区,如何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迈进?

    6月底,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这片沃土探秘。

    胶州湾。海蓝,天高,云淡,天海相接。

    跨越胶州湾,从青岛老城区到西海岸,登轮渡,航行45分钟到达。

    那是过去。

    如今,我国第一座海上互通高速立交桥横亘胶州湾东西两岸;一条我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胶州湾海底隧道,把青岛和西海岸距离拉近了。

    盛夏时节,正是旅游旺季。记者穿行在青岛开发区。

    记者久居青岛,常来胶州湾西海岸。此行目的,不在游山玩水,而是采访青岛开发区的新变化,切身感受到:青岛开发区正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跨越。

    在国家级开发区中摘得“第一”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谈起青岛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第一个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张大勇说。

    我国从1978年12月18日开始建立深圳蛇口工业开发区。目前,国家级开发区有55个。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5年,至今有28年的发展历史。从去年5月18日申报,到今年5月底获批,在全国的国家级开发区中,首个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决不是“玩概念”,“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孙恒勤说。

    纵观我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成立较早的开发区,进入新时期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因为,开发区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大都面临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产业高度化不足和城市园区功能转型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青岛开发区也同样存在。孙恒勤对此体会深刻。

    先说产业结构。最初,青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为: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修造船、石油石化等大型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以2011年为例,全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600亿元,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总产值的3/4。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航空、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仅占总产值的5%。

    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2010年,青岛开发区获批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使全区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成功实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三产比重略微上升,总体比例达到0.4∶66.2∶33.4。但是,让人不可过于乐观的是,从“十二五”期间仍需进一步构建重工业完备的产业链方面来看,全区经济结构重化工业化特征,还有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的比例仍然会不断增加。

    亟待解决的是,青岛开发区的第三产业多以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证券、风险投资、研发创意等服务业比重偏低,对主导产业融合度不够,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空间比较有限。要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组成结构,解决产业结构性矛盾。

    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此路不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不容回避,怎么办?这是许多开发区的一道难题。青岛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艳说,青岛开发区也不能例外。长期积累和新产生的、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可使用的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短缺。新调整的青岛开发区面积虽然有478平方公里,但山林面积较大,可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不足20%,现行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中基本农田高达90%以上,工业用地指标空间已十分有限。

    水、天然气等资源能源紧缺。目前全区综合供水能力16万吨/日,供水系统基本满负荷运转。天然气日均最高峰达到8.7万立方米/日,已接近最大供气能力10万立方米/日。

    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将国家石油化工基地定位在青岛开发区北部,石化产业能耗已占全区能耗总量的50%以上,大炼油以及与其同时配套投产的项目每年耗能将达170万吨标煤,加重了全区环境保护压力。

    除了自身,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从国际范围来看,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大,碳排放约束有可能上升为新的贸易壁垒,环境容量的有限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黄岛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绝大多数资源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在造成资源和环境巨大压力的同时,还严重制约了“十二五”以及新时期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创新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引擎,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发展就是空谈。然而,创新力不强成为青岛开发区的一道“坎”。青岛开发区科技局长赵英民分析说,目前,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是发展模式仍以加工贸易型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缺乏来自制造业强有力的需求拉动。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虽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但产业整体结构层次较低,60%分布在家电电子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低附加值家电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中间加工制造投入所占比重较大,产业链中高效益的设计研发、咨询创意、品牌创建、金融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专业化服务投入较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刚性增长使中间制造环节利润空间大幅收缩,呈现“低端过剩、中端不足、高端缺失”问题。2011年,全区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达到73%,而一般贸易仅占26%。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高度和水平是黄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城市功能转型负担重,民生保障压力大,也是青岛开发区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孙恒勤分析说,青岛开发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胶州湾“桥隧”贯通,也将由郊区型工业园区向城市核心功能区进行转变,城乡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加速转型。伴随城市功能转型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新要求日益提高。预计到2016年,全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0%以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将达到80万以上,外来从业人员的大量涌入,极易造成社会保障的“碎片化”。如何妥善安置约10万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就业、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破解这些制约因素,青岛开发区力图通过率先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率先求得解决?

    回过头来看,张大勇说的责任和担当,是怎样的份量啊!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底气”何来

    率先实现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我们有底气!”张大勇说。

    “底气”从何而来?记者行走在青岛开发区,寻找答案。

    赵英民告诉记者,有这样一份统计资料:经过2010年山东省批准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青岛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位列全国55个国家级开发区第四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重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步入优化调整的快车道,先后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园区”“中国生态(人文)宜居规划建设示范区”“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43项国家荣誉,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

    “底气”之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青岛开发区拥有前湾保税港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中德生态园四个“国家级”特色园区,集聚了海尔、海信等国内著名品牌和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600亿元,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即将规划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战略重心。这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底气”之二: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高标准的城乡统筹水平。青岛开发区拥有海岸线最长、面积最大、被誉为“亚洲第一滩”的金沙滩,风景秀丽的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等4A级景区4个,是世界旅游组织推崇的中国北方最佳度假胜地之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4.72%,城市绿化覆盖率45%。拥有凯宾斯基、银沙滩度假酒店等近20家世界一流的酒店设施。建成了世界上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电动汽车示范基地——薛家岛电动汽车充储放一体化电站。全区城市化率达到82.5%,城市精品工程6项荣获“鲁班奖”,18项荣获“泰山杯”奖。117个农村社区顺利完成“五化”工程,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102个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管理型、自治型、物化型、服务型、文明型、平安型“六型社区”地方标准,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青岛开发区模式”。城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52%,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100%。全区人均公共绿地和耕地面积始终保持在25平方米和0.22亩以上。区域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年均下降2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0.198吨标煤和1.042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均下降幅度达到41%、18%,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1%以上。为国家可持续实验区的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生态与社会环境条件。

    “底气”之三:具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丰富的社会事业。青岛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化发展道路,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四分之三以上。目前,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6.2%、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率概率达到98.6%,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城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6%,创造了新农合筹资标准、农村养老保险金等四个全省最高。设立了全民创业扶持基金、以创业带动就业,建成了206个劳动保障站,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2%以内。民生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已建成公共租赁、保障性住房107万平方米,自来水和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教育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5.63%,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大学生数量达到10万余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良好的社会文化建设,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社会基础。

    “底气”之四:具有较高的科技支撑能力和稳步提升的开放水平。青岛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现代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出台了《现代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办法》,并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科技投入比重逐年上升,区本级科技经费支出比重达到5.27%,全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46个,高新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600亿元以上,一直保持在全市的1/3以上,年均获上级科技奖励100项以上,年专利申请数量达到4500件以上,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中德生态园的规划和建设,两年来,全区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新引进过千万美元项目115个,过亿美元项目、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分别增至26个和67个;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245.1亿美元。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国际生态智慧城、现代石化新城、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前湾新港城和北部产业新城“五大板块”,将建筑与景观环境进行整体营造,将人居环境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有力拓展了城区发展空间,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造先决条件。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路在何方

    胸怀全局谋一隅,谋定而后动。孙恒勤说,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青岛开发区谋划并提出了一套战略:以“绿色低碳拉动转型升级、高端产业支撑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智岛、蓝岛、绿岛”三大计划实施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和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创新自主化、生产绿色化、生活低碳化、社会和谐化进程,彻底解决国家级开发区由于粗放型增长带来的关键、共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黄岛建设成综合经济实力领先、社会事业发达、城市设施先进、生活环境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公共秩序稳定、市民整体素质良好的现代化特色城区,率先探索出国家级开发区新时期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其他同类国家级开发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示范。王艳说,“智岛、蓝岛、绿岛”三大计划助推青岛开发区实现蓝色跨越。

    “智岛”计划。按照“服务发展、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启动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大学生集聚“三大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住房、人才、产业有效互动。分类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形成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5年引进培育20名左右顶尖人才(团队)、200名左右领军人才(团队)、2000名左右紧缺人才,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打造智力之岛。

    “蓝岛”计划。立足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全域河流治理和环境保护,让天更蓝、海更蓝,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离岸开发海洋,打造蓝色之岛。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成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游艇展示、交易等项目积极引进。建立海域使用管理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推进海洋倾废区和滨海岸线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离岸人工岛,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全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达到20%以上。

    “绿岛”计划。以凤凰岛国际旅游岛板块为先行示范区,以绿化提升城市品质,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之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0%,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5%,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2%以上。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以“堆绿”的理念塑造复合式立体绿化景观,着力提高绿量,加快推进总投资约14亿元的重点绿化项目,将银沙滩植物园打造成世博园南园。建设“中德生态园”,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愿景

    在青岛开发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一个近期目标,那是怎样的一幅愿景呢?

    不仅写在文件上,要真正落到实处,说到做到。孙恒勤信心十足。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青岛开发区“试验”不是目的,“示范”最重要。

    立足于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资源供应和消费结构,积极围绕减少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负担压力为重点,以“中德国际生态园”“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高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都市农业方面的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出口基地、国家船舶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示范工程、大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薛家岛电动汽车充换储放电一体化示范工程、中科华联新材料示范项目、青岛市制动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制造与云应用示范基地等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大幅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循环和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6年,立足大青岛“环湾型”城市新格局,通过依靠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更大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完成从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集约模式转变。到2016年,GDP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23.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达到150亿元;现代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达到45.8%。通过实施“蓝岛计划”,全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3%提高到20%。

    ——整体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到2016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达到25.9平方米和0.22亩。全区能耗指标年均降幅3.2%,万元产值能耗达到0.18吨标煤,万元产值水耗达到1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处理率始终保持100%。通过实施“绿岛计划”,全区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

    ——社会发展水平有力提高。到2016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90%;城区日供水能力和城市污水处理量分别达到26万吨/日和22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始终保持在10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分别提高43%和50%。有线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1.79%。城镇职工、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6.6%和99%。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支出提高到16%;区域基本药物城乡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达到13.8人;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1.2%,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到10.9%。通过实施“智岛计划”,全区人才总量由18.5万人提高到26万人,每万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2%。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6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投入占GDP比重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3%,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8000件,发明专利申请达到2000件以上。

    ——对外开放能力不断增强。到2016年,按照建设世界级一流园区的国际标准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的“中德生态园”初具规模,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0亿美元,累计引进外资达到2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年均10%的增速,达到130亿美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关注着,期待着,青岛开发区正在从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向“示范区”新跨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