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引进大院名校 “以转化论英雄”
——嘉兴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石

    □ 本报记者  宦建新

    2013年6月走进嘉兴,科技日报记者发现经过10年积淀,嘉兴通过引进大院名校夯实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嘉兴引进大院名校始于2003年。当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谋略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嘉兴科技城奠基。次年,嘉兴又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目前已形成以清华大学、中科院为“双核”,国内外50多家知名院所170多家载体为基石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引进大院名校,嘉兴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但从发展需求看还有差距。嘉兴市委书记鲁俊表示,嘉兴要接照高端化、国际化方向,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拓展。引进大院名校要“以转化论英雄”。

    首先,树立正确的“引进观”。嘉兴引进大院名校重数量更重质量,重名气更重实效,重当前更重长远。突出高端化,着力在引进国内顶尖院校上先行突破,2002年和2004年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突出前沿型,重点与欧美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院名校对接,与美国普渡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突出产业适用型,为发展航空产业,引进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共建“长三角航空科技产业园”。

    其次,以最大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划出中心城区14平方公里优质地块,投资超30亿元建设嘉兴科技城和科技孵化城;为引进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拿出300个事业编制。对引进大院名校通盘规划,统筹布局,实现了县(市区)大院名校“全覆盖”;坚持民办官助,政府前期给予土地、基建等一次性投资,正式运营后由社会资本独立运作。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300多校院共建载体或科技合作。

    第三,“以转化论英雄”,引进大院名校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嘉兴坚持“市场转化,政府助推”。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不以发表论文数、获得奖项数而以成果转化数为评价标准,2009年以来每年产出项目超过100个,年转化产值均超100亿元,其中在浙江的转化率70%。

    嘉兴推行自主创新+自费创业模式,由创新团队自建经济实体进行成果产业化,核心团队现金入股从100万元起步。现已孵化高科技公司26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12亿元;与企业合作建立科技成果工程化中试基地;通过专利授权、入股、转让等方式,由企业承接转化。

    嘉兴科技城建城10年,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现亩均产出1400万元,亩税收50万元。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入300亿元以上,新增产值460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嘉兴市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夯实转化平台,全市建立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化基地14家;创新金融保障,由省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组建的浙江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累计完成项目16个,总投资2亿多元。政府着力实施“精英引领计划”。嘉兴市科技局连年组织“百场科技对接活动”,加快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大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支持力度。

    如今,嘉兴呈现三大变化:一是城市定位发生了新变化。从定位上海城市后花园到接轨上海,沪杭同城发展,再到现代化网络群田园城市。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了新变化。与国内外5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创新载体170多家。2012年全市新增专利授权120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90件,同比增长26%和36.9%;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新变化。全市38个块状经济和通讯电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创新活跃,多点突破”之势。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1多亿元,以占全市规上企业7.1%的数量,实现了16.18%的产值和22.48%的利税。

    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邢海华表示,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嘉兴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建设创新型城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