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创新科研机构大规模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在院县结合、农超结合、科企结合的基础上,福建省农科院与建宁、周宁、政和、连城、明溪五县签署院县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开创“科技+资本+商贸+县域”现代大农业发展新模式,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写进今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加以推动。
建设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正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政府惠农措施的支持、高新科技的支撑、管理水平的提升,三者缺一不可。
国内外实践表明,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将政策(金融)、科技、管理有机融合于农村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了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基础——农业高科技、农业物流、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普遍存在农村服务业明显滞后、科技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仍未形成、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缺乏活力、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不显著、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等。
针对上述问题,福建省农科院建立服务农村长效机制,组织实施“百名专家服务百家农业企业”和“百名专家服务农村千家万户”的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上,开通1.5万个村镇分会场进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技术培训,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提高农民经营管理能力上,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技术辅导;在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上,与永辉、新华都等大型超市和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与企业建立了31个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在多年的农村科技服务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农业是以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基础,以现代物流、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进行管理,以现代科技引领的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农业”。
面向“三农”需求,福建省农科院瞄准航天育种、植保技术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收获了福建省仅有的两个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海内外有关机构组建海峡现代农研院,推进商业性研发,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与企业联创万村公司,打造农民合作组织集团代理与推广平台。
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农科院对现有的各类农村综合服务形态进行整合,以现代科技引领,融合农业生产、农产加工、观光休闲、商贸物流等一、二、三产业链条,涵盖科研攻关、栽培种养、产品营销、品牌市场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解决从技术到市场的成果研发产业化链式发展问题,促进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化、常态化。
这个覆盖全产业链和全方位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建宁、连城等地方政府的极大兴趣。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构建县域新型农业服务业态
建宁、连城等地自然环境优越,农民精耕细作经验丰富,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如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连城是“中国连城白鸭之乡”“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等,与福建省农科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3年2月,福建省农科院、万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建宁、连城等县政府签订协议,计划总投资13亿元,合作建设万村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按照协议,各县政府在示范基地、工业及商业用地以及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省农科院成立“科研支撑”团队,推广标准化种养技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万村公司负责融资、招商、建设等综合体项目运作。其主要建设思路是:建设三个载体,打通两条通道,形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
1.建设“三个载体”
一是农业物流综合体。以县为基本单位,在县城建设农产品商贸城、农业物流加工园,在主导或特色农产品生产较集中的乡镇建立物流中心(站),在村庄或乡镇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县范围内较为完善的农业物流网络。其中,万村农产品商贸城占地约100—3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作为本县域内的农产品与农资物流中心、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管理中心等,包括农产品展示交易、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呼叫中心、产品安全追溯总部等;万村农业物流加工园占地约为100—300亩,计划投资1—1.5亿元,将集农产品深精加工、流通销售、农资服务为一体,具备拉动二、三产业功能。
二是农业综合实验站。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行业实验站建设等,实行院县合作,在主导(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县或乡镇,建设一个或若干个试验站,用于对示范区的观测、培训技术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占地面积约30亩,投资规模约为500万。
三是智慧农业博览园。在生态环境较好、乡土文化气息较浓、特色农产品生产基础较好的乡村,通过“公司+科教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资合作方式,重点建设农业科技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生态园、创意农场等。万村智慧农业博览园占地约为1000—2000亩,计划投资3000—5000万元,建成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展示、都市农业示范、食品安全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2—10万亩农田增效,农民增收。
以全省首个通过评审的建宁县“智慧农业园区”为例,将通过建设黄花梨精准生产基地,带动全县12万亩黄花梨、黄桃、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建设建莲创意体验基地,提升该县近5万亩莲子产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建设无患子能源林生产基地,带动该县10万亩无患子的生产发展。
2.完善“两个通道”
一是打通农超对接通道。由万村公司与建宁、周宁等地农民合作组织,签订农产品销售集团代理协议,形成生产基地—物流中心(站)—农产品商贸城—万村直销店(专柜)模式,打通生态田园直销放心餐桌通道。
二是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由万村公司开发运营“福万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整合农业物流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农场主,推进网络虚实结合的新型创意农业建设。
3.建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
上述三个载体两条通道建成后,农业综合实验站主要承担农业科研与推广,智慧农业博览园承担农业科技展示与观光休闲,农业物流综合体及其配套的农超对接通道和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承担农资与农产品的营销、农民合作组织的指导等工作。一个县就围绕农业产业链形成了科研、推广、物流、培训等完整的服务网络。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引领区域现代大农业发展
作为一项全新的农业服务业态,目前建宁、连城等正在加快推进综合体建设,如建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成立“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事宜,将“加快智慧农业园开发建设和项目引进”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举全县之力推进。通过积极创新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优化要素配置,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构建社会、科研、农民、政府、企业等多方共赢格局,最终形成尖端科技的实时服务、安全食品的顺畅营销、农民增收的稳定保障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愿景。
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县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加速器”。着眼于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通过市场化运营与政府扶持,整合政策、科技、资本、市场等涉农资源,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贯通联动的产业结合体,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打造支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以需求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将综合体建设为生态农业经济区的科技载体,引导各类要素加速集聚、优化配置。如在连城、周宁等县,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综合体运营;在建宁智慧农业园区,一家意大利企业有意向建立葡萄酒庄和观光农业园,一家福清企业想建立生态循环农业。
——建立农产品安全的新模式。按照“从田头到餐桌”的科技需求,综合体积极形成覆盖生产基地、农产加工、物流商贸、交易销售等环节,涉及全区域、全过程、全产业的可追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为社会和百姓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体系建设。
——铸就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通过参股组建或投资新建等方式,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增强其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优势,为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规范的合作伙伴,为农民提供可信赖的组织管理者,并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田”。通过综合体建设,发展融合一、二、三产特性的现代农业,不仅提升县域农业产业水平,而且以现代农业促进新型产业聚集,进而聚集人气,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
福建省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个有益探索。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适应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为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