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向阳红”不眠夜
——紧随“蛟龙”再探海记者手记
本报特派记者 高博

    杨群慧每天如此,不知疲倦。“向阳红09”船上的实验室里,她像个厨师在操作。这位随船女科学家从海底取上来的粗管里,分层抽取小样,注入试管。有时她拿一把小刀,专注地望着立放的管柱,在管口处刮海底泥,如同艺术家面对泥塑。

    10日凌晨3点多,杨群慧还在工作。她的同事吴正伟也在实验室里值班,负责安全看护。对门的网络中枢实验室里,有人在看电子图表。楼上黑暗的驾驶室里,荧光屏前站着3个人影,那是正将船驶回厦门的船员。

    后舱靠近“蛟龙”号的工作间里,一堆设备和零件中间,吊装队操作员于凯本在值夜班。不远处,刚随“蛟龙”号下潜的声学技术员张同伟在餐厅里写文档,直到太阳升起他还在敲键盘。

    几个厨师在厨房里捏包子和炸油条。50岁的于师傅告诉我,厨师的工作节奏从来如此。做了夜宵,凌晨1点钟才躺下,4点不到就要爬起来做面点。早饭结束再去睡觉。

    对于船上至少一半人,每天夜里11点半的夜宵——盛在两个铁盆里的挂面汤,比正餐更重要,更可口。甲板上检修的人们,为了保障“蛟龙”号早上的下潜,半夜总在工作。吃完面,有人还要戴上安全帽回去上工。

    大海沉睡的时候,很多人无法入梦。指挥厅里亮着灯,姚培正还在编辑视频。这位负责航程影像记录的年轻人每天顶着太阳拍摄,事无巨细都要记录。作业时刻他上下穿梭,夜里还要赶工做纪录片。

    有一些岗位格外需要坚韧。钢缆在深海里收放,吊装团队在甲板上值守。碰上3次大雨,昏黄的灯光下,总有一个穿雨衣的影子,就待在甲板旁的绞车边,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

    船舶发动机出了问题,轮机组的人拿着工具钻进机舱,在超过体温的空气里检修。从中午干到误了晚饭,他们才回到餐厅,斜躺着,解开长制服吹冷气。“没办法,我们就是干这个的。”90后轮机工小崔跟我说。

    11日的日出时刻,船上的“木匠”刘文成在前甲板放下锚机,他拿着斧头敲打调整,直到胳膊粗的铁链飞快松脱,被震飞的铁锈弥漫开来。抛锚了,后续工作还在等着。科学标本和设备将被吊装下船,新设备会吊装上来。对于“向阳红09”船的许多人,夜如白昼,等秋天从太平洋回来,大家才能歇歇吧。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7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