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干扰素抗病毒谜团解开
有助开发治疗慢性乙肝新药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孙国根 记者王春)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是不解之谜。复旦大学近日发布消息,专家已解开其中谜团。

    据透露,该校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干扰素-a”通过促使细胞分泌的“外体”所携带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新机制。该发现对今后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大意义。该成果7月7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干扰素是一组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肝脏中的肝细胞是乙肝病毒活动、复制的唯一场所;而肝脏中的非实质细胞则连接、支撑肝细胞。“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微囊结构。“外体”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于肿瘤发生、发展起到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肝脏中,肝非实质细胞中的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分泌“外体”,在“干扰素-a”的诱导下,通过特定方式转运到易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外体”会“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称,在应对病的变异、耐药性方面,这些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好比“免疫军工厂”制造出的一种“火力十足”的“先进武器”,迫使病毒无法变异或产生耐药性。由此,“干扰素-a”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该课题组已将有关“干扰素-a”处理细胞分泌“外体”用于抗病毒治疗的项目申请国家专利,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