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援疆教授麻浩的梭梭情
本报通讯员 赵晓露 马志强 本报记者 朱彤

    “看他长得多快啊,不到半年功夫就有80公分了。”5月25日,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部荒漠区实验基地,援疆教授麻浩慈爱的眼神轻抚过住在“小房子”里的梭梭。

    梭梭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风蚀,是我国荒漠区固沙造林的良好树种,素有“沙漠卫士”之称。麻浩教授有一个新疆梦,就是推动“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新疆乃至全国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

    新疆梦 梭梭情

    从2000年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来到新疆,建设新疆,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麻浩,自2003年委派到新疆农业大学援疆支教,便对新疆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感情,与固沙植物梭梭解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2月,麻浩再次主动要求来到新疆,开始他第三个三年援疆行。

    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一直制约着新疆生态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没有水,植物活不了!通过仔细观察和大量的实验,在认真研究、反复琢磨下,麻浩发现单纯地将固沙植物成活率低的原因归咎于缺水是不科学的,同时他也将研究目标瞄准了梭梭。

    “以前人们都认为大风掩埋、动物咬食、地表干旱等是制约梭梭幼苗生存的因素,实际上地表温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麻浩说,荒漠地区的春夏地表层受阳光和气温的影响极易出现50℃以上的高温,甚至出现高达80℃以上的极端地表高温。“这种情况下,幼苗很容易被灼伤甚至烫死。”

    为了采集资料,2003年开始,他就带着学生,深入新疆的戈壁沙漠腹地,实地考察、研究摸索。经过多次的研究和实践,2011年,项目组初步确定了影响固沙植物成活率的几大关键因素:干旱、地表高温的灼烫、风沙侵蚀、动物的咬噬,并发明了“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

    几个馕几瓶水 一呆就是一整天

    “麻老师对工作敬业、十分敬业、非常敬业,令人敬佩。”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系教授王芳连用三个“敬业”概括了麻浩。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麻浩是个工作狂。

    “在采集梭梭实地资料时,麻老师经常是带着几个馕,几瓶水就进入沙漠腹地,一待就是一天。”博士生任财说,麻老师的敬业态度让他深受影响。沙漠里太热了,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有时都招架不住,可麻老师都50多岁了,从没听他叫苦叫累过。

    在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支教、挂职期间,为了上好研究生的课程,提升教学质量,麻浩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座谈会、主讲专题等方式,丰富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前一天接到通知要去沙漠,我就一直想麻老师是什么样的人。第二天早上我一上车,还没来得及叫他,他就微笑地说‘欢迎你打入我们团队’,让我特别温暖。”新疆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生游朝说,跟麻老师到吉木萨尔县种植梭梭,所有的事情他都身体力行,直到把事情做完才肯休息。

    以项目促合作、促提升

    近十年的辛勤耕耘,麻浩发明了“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将直径11厘米、长度40厘米的PVC管竖立埋入沙中,将梭梭幼苗栽植在管中央,可避免幼苗因沙漠温度过高被烫死,且管内沙子可保持湿度和温度,保证幼苗生长需要,使用期5年以上。该技术有效控制地表层温度,降低贴地风沙、老鼠对梭梭幼苗的伤害,不需要灌溉,可以直播也可以移栽。

    “用了这个技术,梭梭成活率从以前的30%提高到了80%以上。”吉木萨尔县林业局副局长季强评价。目前,该技术在吉木萨尔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16国道边及甘肃,内蒙古等地推广示范3000亩,梭梭幼苗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提高梭梭年生长量20%以上,每亩成本100元左右。麻浩教授表示,他们已研究出用荒漠沙子做成管件来取代PVC管的技术,取材方便,待梭梭幼苗长成后,管件会自动沙化,与沙漠融为一体。既省去了摘除PVC管件的环节,又降低一半成本。

    面对农学院在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麻浩教授提出了“以项目促合作、促提升”的理念,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整合双方的优势,主撰了多份项目申请报告,同时积极联系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征集“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合作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23日,由麻浩教授主持的、由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提高梭梭属植物应对地表层高温胁迫的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2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