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辽北平原,满地里都是正在长个儿的玉米。在辽宁昌图县,记者随同植保站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观看了一场特殊的放蜂作业。
这种蜂名叫松毛赤眼蜂。说是“放蜂”,实际上是放蜂卵,目的是防治玉米螟。每隔十几米,工作人员就用牙签穿上一块蜂板别在玉米茎叶上,蜂板上面密密麻麻排列着数十个米粒大小的蜂卵。
昌图县植保站站长杜冰说,赤眼蜂卵第二天就会孵化成数千只幼虫,它们会很快寻找到玉米上的螟虫并在上面产卵,这就破坏了螟虫的生长繁衍,从而达到防虫的效果。
当地老百姓将螟灾叫做“哑巴灾”,平时不注意根本看不出来,一阵大风刮来,玉米秆子折了,才发现早被虫子啃坏了。昌图县太平镇种田大户李刚告诉记者,防治螟虫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用农药。不仅每亩成本高出了10多元,而且还容易留下农药残留。后来政府推广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很好还便宜,农民自己拿钱每亩也降到了不足2.5元。
记者了解到,用赤眼蜂以及其他多种生物防治办法,每亩地需要成本3.5元,其中政府财政补贴1元多。从2010年起,辽宁省在昌图县、铁岭市实施整体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新模式。
通过这种绿色防控项目的实施,辽宁实现了“虫口夺粮”。辽宁省植保站副站长朴春树说,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每亩可减少玉米产量损失40-50公斤,防治面积1090万亩,将挽回玉米产量损失4亿多公斤,同时,每年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130余吨。(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