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误读”也是一种委婉的诉求

    这两天教育界最具轰动效应的新闻,莫过于浙江大学校友会的“上书事件”。该校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公开表达对新任校长任命的诉求及期望”。同时,网上另有一封来源不详的公开信态度更为鲜明,“反对上级部门调任重庆大学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4日傍晚,浙大校友总会的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联合声明”被误读,各地校友会负责人“没有反对上级的任命,只是表达诉求和期望”。

    新校长人选已定的节骨眼上发表这样的声明,虽然全文的确找不出半个“反对”字眼儿,但个中的用意显然是“秃子头顶的虱子”。这样的叫板,怕是近几十年来的罕事,浙江大学大约是开了一个先河。

    网上很多人固执地将之与“反对”联系到了一起,且叫好者众。我想这大概是有缘由的。作为围观者,他们期待这样一场象征性的“对抗”。大学的管理者,总是靠着一纸红头文件上位,总归是不合常理的。但我们眼之所见,几乎皆是“上级任命”的校长,有时候连师生都不明就里,就“换帅”了。偶尔有一些学校号称“全球招聘校长”,也不过是在上级部门主持和授意之下的权力选秀。可叹的是,对这样的“非礼”,大学教授和学生们几近麻木,也忘记了反抗的滋味。

    所以浙大校友的此次声明——姑且称之为“被误读的反对”——是可贵的。尽管我们看到,这样的“反对”还不是直接来自浙大内部的教授群体,而是借毕业于这所大学、供职于各地的校友之名,但它至少展现出这所大学一息尚存的骨气,也警醒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治理的改革迫在眉睫。权力包办的管理模式饱受诟病,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捆在大学身上沉重的行政化枷锁,更在于其结果,使大学教授与管理者难以同心同德,也使大学的形象以及公众对知识殿堂的信仰日渐萎缩。

    大学毕竟不同于其他之所。有种流行的说法是,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航标灯。那大学校长则应是现代文明的守灯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校长不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种力量的代表,一种价值的守护者。他至少要在学识、人品等等方面能够得到起码的认同,对教育管理有兴趣、有能力、有担待,也有时间和精力,才可凝心聚力。

    权力任命的大学校长,恐怕纵有这样的内心渴望,但其作为也难免官员之做派;纵有成功者,如浙大校友声明中提及的几位前任,怕是仰仗校长的个人追求与选人者的眼界多一些,而非制度的担保。这就未免有些赌博的意味了。

    浙江大学校友的“联合声明”,尽管尚未明确表示反对权力的“拉郎配”,有所保留的态度也透露出一丝对权力的忌惮,或许其中也难免有某种利益的博弈。但网络上迫不及待的“误读”,实际上反映的是公众对高教管理改革的委婉诉求和期待。他们“向往”的“反对”,或许正是改革的下刀之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