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飞越传奇的航迹
海军某飞行团“奖状”飞机中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纪实
周明 张彦军

    不是战机又胜似战机,不上战场却胜上战场。当长江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突发重大灾害袭来,装备高空遥感飞机的海军司令部某飞行团“奖状”中队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7年来,“奖状”中队在抢险救灾、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质找矿、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创造了数十项国际、国内第一。

    练就飞越的本领

    1986年,国家机关和中国科学院从国外引进两架“奖状”高空遥感飞机,交由海军某飞行团代管飞行,“奖状”中队组建成立。

    “每次执行重大任务,都是我们锤炼飞行本领的良好平台。”机长李俊杰告诉笔者。

    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奖状”机组受命从四川绵阳机场紧急飞赴灾区上空。

    执行第二次遥感航拍时,灾区天气突变,“奖状”号翼下阴云翻滚,很难找寻地面目标。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更为清晰的数据,机长张凯果断将高度由常规的8100米降到6900米。穿云破雾,只见重峦叠嶂的山峰扑面而来,张凯稳稳地把住驾驶杆,尽量使飞机保持平稳……

    云层覆盖的“孤岛”宝兴被准确地抓拍了下来。当天,机组共获取483GB的遥感探测数据,为中央首长决策指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依据。

    这样的经历,对中队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2008年5月13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中队临危受命前往灾区执行遥感拍摄任务。

    然而,在飞行准备阶段发现2号机自动驾驶仪故障,一时排除不了。

    机长王振海火急火燎地找到团领导喊道:“排不了障,我们抱杆飞!”

    “多年来,奖状中队之所以能实现飞行和安全双赢,不仅靠过硬的技术,而且靠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智慧!”团长吕义思深有感触地说。

    演绎飞越的奇迹

    1987年底,国家赋予中队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配合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协助专家组对珠峰及其周边地区气象、环境进行实地遥感探测。

    珠峰周围高峰林立,气候恶劣,是世界航空界公认的“飞行禁区”。

    第一次执行探测任务,当飞机正在爬坡时,穿山风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裹着积雪、冰块狂啸起来,巨大涡流使飞机剧烈颠簸,飞机在山间穿梭,稍有不慎就可能撞上山峰。

    战狂风,斗积云,降涡流……石仲新机组冒着生命危险,紧贴珠峰盘旋飞行20余次,航拍图片资料万余幅,电影电视胶带5000余米,创造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第一次,为人类科学考察珠峰立下了头功,被国际新闻界誉为“珠穆朗玛第一飞”。

    此后,中队又一次次突破禁区,创造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称“死亡之海”。为了给祖国寻找宝藏,在无备降机场、无指挥塔台、无飞行资料的条件下,中队机组人员先后11次飞向沙漠纵深,探测并传回了一组组宝贵数据和图片,为开发塔里木石油天然气资源、修建塔中公路作出了贡献。

    组建后,中队先后上百次参加重大任务,圆满完成了卫星同步观测、油气资源探测、环境分析研究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把不辱使命的传奇航迹留在了万里长空。

    彰显飞越的情怀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生时,4101张凯机组正在四川绵阳机场准备飞行,执行汶川地震五周年灾后重建航测任务。

    当天上午8时2分,大地突然一阵颤抖。“不好,地震了!”军人的使命和直觉,让张凯和机组人员很快冷静下来,立即投入各项应急准备。

    8时30分,该团接到海军命令,要求张凯机组火速赶往震区,执行遥感航拍任务。

    各种观测仪器迅速装机完毕,两名中科院科研人员与5名机组人员一同登机……9时51分,飞机直插云霄。此时,据地震发生还不到两小时。

    如此快捷高效,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好习惯”,令人叹服。

    7次进藏、20余次进疆,飞越28个省区市,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特殊的使命任务,让中队的航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多年来,历经无数次重大突发任务的摔打洗礼,战备素养和敬业情怀已深深融入中队官兵的血脉,他们无愧于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团政委王守彬自豪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