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军成功试射一种全新的洲际导弹,所有弹头都命中位于哈萨克斯坦巴尔哈什靶场的指定目标。报道称,新导弹将“足以击败美国现有和未来的反导系统”。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导弹?它对美国反导系统的突防能力究竟如何?对俄罗斯反制美国反导系统有什么意义?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边界”导弹威力到底有多大
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局长扎鲁德尼茨基上将披露了不久前刚刚试射的该型导弹的名称——“边界”,并宣布这已是该导弹的第4次试射,再经过一次试射就可以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列装。他还表示,“边界”导弹的精确度、战斗力和机动性都比俄军现有的战略导弹有明显提高,这将大幅提高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力。主管俄罗斯军工部门的俄副总理罗戈津也宣称,“我们密切注视被称是‘反导系统杀手’的新洲际导弹进行的发射试验。无论是美国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反导手段都无法拦截这种导弹。”
可使美反导系统漏洞百出
“边界”一出,俄军政高层立刻为它带上了“反导系统杀手”的桂冠,可见在俄军政高层心目中该型导弹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美国以防范“流氓国家”为名在俄周边积极推动部署反导系统,俄手中的导弹是否具有穿透反导系统的实力,已经成为决定俄战略核武库能否继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俄导弹技术的最新结晶,俄政府高层对“边界”的高度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边界”到底能不能有效穿透美国打造的反导盾牌呢?让我们根据目前已经得到的信息进行一番分析。
由于该弹是仍处于试验阶段的“杀手锏”武器,所以俄罗斯官方披露的信息极少。笔者根据俄相关媒体的披露,得出以下信息。
该型导弹2006年由著名的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开始研制,第一次试射在2011年9月底进行,以失败告终。之后连续进行了3次试射,均获成功。其发射质量不低于60吨,导弹由三级组成,用新的车载移动装置发射。这是一种移动发射的多弹头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此外,长期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保持高度关注的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也给出了自己的推测,即该导弹将靠高效燃料带来的超高飞行速度和可能多达10枚的分导式多弹头来突破反导系统的防御。从2000年以后相继服役的“白杨-M”“亚尔斯”等导弹的演化来说,以上推测基本符合近年来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特点,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两大特点在突防中的作用。
首先是高效燃料的作用。在“边界”的前辈“白杨-M”导弹上,俄罗斯就首次使用了先进的丁羟加奥克托金复合推进剂,并采用了崭新的发动机设计,使得该弹在主动段的加速能力相比以前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作为俄罗斯固体燃料导弹的最新力作,“边界”在这方面显然不可能落在“白杨-M”之后,采用进一步改进的高效复合燃料几乎是一种必然。高效燃料的采用可以给弹道导弹带来诸多好处。首先,高效燃料带来了更强的加速能力,可以帮助导弹缩短主动段飞行时间,尽快达到所需的关机速度,使导弹能尽早度过这个速度慢、高度低、机动差,最容易被拦截的阶段。其次,高效燃料可以在不增加额外重量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导弹的储能密度,从而允许导弹选择耗能较高但飞行时间更短且更为隐蔽的被动段飞行弹道,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最小能量弹道”,降低了导弹在被动段被敌方发现的概率。最后,高效燃料带来了发动机推力的提升,还使得导弹能够搭载更多的有效载荷升空,通过携带更多的弹头和干扰装置,大大增加敌方的拦截难度。
其次是分导式多弹头的作用。分导式多弹头就是一枚导弹发射多个分别沿着不同轨道飞行、瞄准不同目标的子弹头,每个子弹头都能独立杀伤目标。2000年后,俄罗斯新研发的洲际弹道导弹所携带弹头数一直在增加,“白杨-M”是单弹头导弹,到“亚尔斯”就变成了3弹头。弹头数的增加除了加强了导弹的多目标打击能力以外,最大的好处体现在突防能力的提高上。有关研究证明,当子弹头数为5—15时,导弹的突防概率接近100%。以此标准衡量,“亚尔斯”携带的弹头仍略嫌少,运载能力升级且对突防能力要求更高的“边界”搭载10个弹头则完全在情理之中。大量的子弹头将是反导系统的噩梦。一般情况下,为保证拦截成功率,击毁一枚子弹头需要发射两枚拦截导弹,则一枚放出所有弹头的“边界”就可以消耗掉防守方的20枚拦截导弹,这还是没有使用假目标、电子干扰、变轨技术等其他突防手段的结果。考虑到拦截弹的高昂成本,这样的交换比即使像美国这样财大气粗的国家也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同时出现的海量弹头还可以消耗掉反导系统的大量探测和处理能力,使得看似固若金汤的反导系统顾此失彼,变得漏洞百出。
俄罗斯多管齐下针锋相对
目前美国研发的反导系统虽然已经进入部署阶段,但由于反导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即使对技术水平远逊于“边界”的“民兵-III”靶弹,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也达不到100%。以目前水平,对付“白杨-M”尚无绝对把握,更毋论“边界”。
然而,美国对反导系统的改进和升级一直在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地进行。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军费紧张的情况下,美国进行反导试验的频率反而显著提高,成功率也有了明显上升。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不断推动反导阵地在潜在对手周边安家落户,力图通过前沿部署发挥更高的拦截效能。对于不断增加的反导压力,俄罗斯显然不可能仅靠一款像“边界”这样的先进导弹就高枕无忧。遏制美国的反导攻势,俄同样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针,从外交、技术、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多项反制措施。
首先是进行积极的外交斡旋。自2002年美国全面开始反导系统的研发与部署以来,反导问题便一直是美俄高层磋商的重要议题。俄罗斯抓住美国宣称的反导系统仅针对伊朗、朝鲜等“流氓国家”的说法,提出要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建覆盖全欧洲的一体化反导系统,被美国拒绝。而后又要求北约为在东欧建立的反导设施提供不会指向俄罗斯的书面保证,同样遭到拒绝。由于存在的分歧巨大,且双方缺乏互信的基础,俄美反导谈判一时陷入僵局。俄罗斯便将反导谈判与美国关心的核裁军进程进行捆绑,宣称若俄美在反导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则俄将不再执行核裁军条约。这一表态得到了美方重视。目前,双方的谈判仍在跌跌撞撞的进行。反复多次的谈判使俄罗斯获得了一些在形式上对其有利的合作条款,但更重要的是,认清了美国在反导问题上的真实意图,拖延了反导系统全面部署的步伐,为采取其他措施争取了大量时间。
其次是加大新型导弹的研发力度。自反导系统开始进入实际部署以来,俄罗斯研制装备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步伐便显著加快。著名的“白杨-M”“亚尔斯”,几乎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成果。随着美国反导系统的能力演进,俄新型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边界”从前辈们手中获得了“反导系统杀手”的桂冠,但迟早会有能力更强的后来者超过它。去年年底,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卡拉卡耶夫就曾表示,俄有两款新型战略导弹正处于研制阶段,一款用于取代“白杨-M”和“亚尔斯”的固体燃料导弹据信就是此次试射成功的“边界”,而另一款重量超过100吨的大威力液体燃料导弹至今仍未露面,相信其揭开面纱时一定会给美国的反导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新型导弹的不断研发与装备使得俄罗斯保持了对美国反导系统的技术优势,既为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带来了底气,也为在极端情况下用军事手段解决反导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俄罗斯在与美国的反导较量中一再态度强硬,多半源于有足够的技术“杀手锏”做支撑。
最后是做好应对反导系统的军事准备。针对以美国在反导系统部署问题上的进攻态势,俄罗斯在军事上采取了以攻代守的策略,将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摧毁反导系统作为主要目标。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飞地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计划。“伊斯坎德尔”射程远,威力大,突防能力强,部署在加里宁格勒可以有效覆盖北约准备在波兰和捷克建立的反导基地,在战时可以对反导系统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暂时搁置,但这种以攻代守的思想影响绝对不会仅限于此。由此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核战争爆发,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同样极有可能把反导系统和敌国的核弹发射井一起,作为第一波核打击的目标,任何有心接纳反导系统的国家都不得不正视这种引火上身的风险,从而在反导问题上做出更加谨慎的决策。
反导交锋还会继续上演
需要指出的是,在俄《202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指出,“一些主要大国奉行旨在获得军事领域压倒性优势的政策,其中包括单方面建立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是俄当前及今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俄军事分析家根纳季·叶夫斯塔菲耶夫认为,俄罗斯新型试射的“边界”洲际弹道导弹,证明美国的全球化、多梯次、太空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并不能保证其绝对安全。
近一段时间,随着美国加快在亚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俄美在反导问题上的交锋有进一步白热化的趋势,“边界”导弹的试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俄罗斯对美国做法的最新回应。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常规军力便无法再与美国及其盟国正面抗衡,在军事上只能仰仗前苏联遗留的庞大核武库,作为俄确保大国地位和维持与美国战略均势的重要砝码。而美国在全球研发和部署反导系统的行为,已经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构成了重大威胁,触动了俄大国地位的支柱,在某种程度上动了俄罗斯的“奶酪”,遭到俄的全力反制实属必然。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美国不放弃通过反导系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理念,俄美在反导问题上的交锋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上演。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