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海底叠罗汉的纯白色螃蟹还在吗
中国科学家期待南海“探底”
本报特派记者 高博

    紧随“蛟龙”再探海

    蛟龙号离开江阴当天下午,随船的6位科学家就开了一个讨论会。会上,南海航段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播放了一段高清视频,勾起了所有人的欲望。

    这是几年前,无人潜水器拍摄的南海一座海山表面的影像。首先,视野里出现一片纯白色。接近海底,看出那是许多白色圆形物体的密集和叠加,好似梨花锦簇。再离近一点,一两只白色物体会从海底突然“飞”起。

    随着潜水器挨近、触碰到那团白色,大家清楚地看到,原来是无数纯白色的螃蟹!一只只叠起罗汉。空隙间,只看见一种褐色的贝壳。

    会场活跃了起来,大家不禁议论起这次下潜南海能看到的景象。“不知道这些生物还在不在了?”有人说。

    “有可能死掉了,‘冷泉’不稳定。如果死掉,就更值得研究。”有人回答。

    “谁会第一个吃螃蟹呢?”听到这句话,大家笑了起来。

    “这是毛瓷蟹的一种”,中科院海洋所的甲壳动物专家李新正告诉大家,毛瓷蟹不是真正的螃蟹,介于虾蟹之间。此处的毛瓷蟹和哪些生物共生,食物链是怎样的,让李新正很感兴趣。

    海底4000多米深的地方,一般是荒凉贫瘠的,就好像地球上的沙漠和北极。居然有这样密集的生物量,靠的就是海底“冷泉”——海底喷发出的甲烷和硫化氢气体。它们喂饱了巨量的细菌,以及建筑其上的生物大厦。

    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冷泉的科学家冯东告诉记者,冷泉分布在全世界海底,科学家对之多年观测,但它仍十分神秘。

    “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冷泉,有的地方没有。”冯东说,冷泉可能会在一处喷发几年后,突然死寂。或许是地质作用,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

    冯东说,在冷泉区生活的生物,会逐渐产生碳酸盐,造出岩石。如“蛟龙”获得沉积物样品,他们就可以根据生物化学分析,去推断此处几万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为冷泉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提供证据。

    周怀阳表示,全世界的海洋底部都有过多次科学探测,基本上做到全覆盖,但在这张科学海图上,南海的大部分区域是一片空白。

    “我在美国工作过几年,随船去过3次墨西哥湾。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里,墨西哥湾的海底地理数据达到5米级的精度。”冯东说,非公开使用的数据精度还要高出几个数量级,这是美国海底科考几十年的积淀。与之相比,南海海底的科学考察少到几乎没有。

    “美国‘阿尔文’号1970年代就开始服役,后来美国军方嫌它陈旧了,就转交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使用。实际上,它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海潜水器之一,使用申请都排到了几年之后。可见美国技术的先进。”冯东说,同几个传统海洋强国相比,中国深海探测刚起步,南海有很多未知之谜等待着中国人揭开。

    来到“向阳红09”船上的三天里,几位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们常常碰头商量部署。6月11日的准备会上,他们已拟定初步的演练方案,重点关注各种科考设备。据记者了解,除了CDT(盐度深度温度仪)等仪器外,他们还准备让“蛟龙”携带一些特殊仪器,比如插入泥中的探针。其中一些是专门为南海科考设计的。

    在船上有两个实验室,供科学家们迅速处理采上来的样品。实验室里有冰箱等设备。

    “生物的分类不光是分辨外形,最准确的是通过DNA测序来鉴别。”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邱建文表示,他将会把生物样本拿回去分析DNA,他也希望给同事带回一些样品。

    即将深入“黑暗”地带,科学家们很兴奋。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