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院士在年会上做主题报告 |
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在年会上做主题报告 |
第17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宝钢展台 |
第17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开幕式 |
初夏的6月,天气渐热,然而钢铁业的严寒仍未过去,钢铁人内心的期盼仍在继续。经历了荣耀十年的中国钢铁业正陷入迷茫的沼泽,下一个十年该往哪里走?
钢材消费增幅出现新世纪以来的新低、钢铁企业所处环境“极度深寒”,铁矿石价格高企、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两座大山不断压缩着钢铁企业的利润,曾经的“香饽饽”已转眼不再;钢企同质化竞争日趋惨烈、政府环保力度逐年提高,重重压力之下,钢铁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
“新挑战,新钢铁”,当下的钢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工业粮食的钢铁必然存在全新的发展空间。眼下,这“极寒”却正能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摆脱浮躁,认真思考行业和企业的转型。
“钢铁行业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使当代人实现自给自足。”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主题报告上,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先生一语道破世界钢铁业发展趋势——确保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真正的新环境开始出现,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表示,中国钢铁应寻找转型的“火种”。
市场力量推动产业重组
通常经济高速增长后钢铁工业产能会严重过剩。卖不掉的产能怎么办?
“中国钢铁企业在2004年—2012年间因大规模基本建设而激增近每年4亿吨。目前,钢铁过剩产能将达2—3亿吨。今年1—3月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了19175万吨,创下了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1%,远高于去年同期2.5%和去年全年3.1%的增长率。”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题为《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的主题报告中例举了一连串详实的数据。他对此颇为焦急,过去,钢铁行业的重组是通过兼并重组来壮大自己的产能,而现在,“参照国际经验,通过企业间减量重组,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合理方法,但对钢企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徐匡迪说。
要转型,先得“减肥”。“构建‘大钢铁’的新格局,是钢铁业向前走的重要发展策略,必须搬掉企业兼并重组道路上的‘绊脚石’。”这是钢铁人应有的共识。“‘淘汰落后’对遏制产能难起作用!”徐匡迪表示。
再谋篇,再布局,一方面依靠市场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一批产能,一方面,积极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
宝钢湛江项目,从立项起便不断遭人质疑:产能已经过剩的钢铁企业为何在微利时代依旧对“圈地运动”乐此不疲?这看似的“冒险之举”蕴含着宝钢人对企业战略深刻的思考:在湛江建厂,矿石海运可以缩短2天,40万吨码头也可以24小时靠泊,节省运费。另外,珠三角地区每年要消费6000万吨板材,就近供货也可以节省运费。剩下了成本就能够扩大盈利空间,不但如此,湛江项目的正式落地能切实改变钢铁业“北重南轻”的布局痼疾!
宝钢人一手做减法,靠市场倒逼。在上海地区减少580万吨生铁产能、650万吨粗钢产能,在广东减少1000万吨粗钢产能基础上,宝钢在湛江新建一个1000万吨新的钢铁基地;一手做加法,靠先进产能施压。“加减法一起做”的方式,实施行业产能的整合和优化。
“各大钢铁企业要有明确的企业并购战略。战略决定路径和布局。”徐乐江认为,“钢企未来的区域布局、产品布局、产业链布局一定要有前瞻性的考虑。”
欧盟对粗钢产能的调整花了近20年、美国钢铁行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产能调整始终贯穿其中。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大重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技术力量助推钢铁升级
“两斤钢铁不抵四两猪肉”,一句戏言道出了近几年钢铁行业的窘境。钢铁企业“高成本、高价格”的发展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
“钢铁工业正处于市场供过于求和原料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之下,多数企业处于亏损或成本运行状态。”徐匡迪审时度势,一语中的,“钢铁业的生产成本中原料、能源占80%以上,为摆脱‘成本运营’的困境,中国必须突破这一瓶颈!”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质量管理、成本控制、服务等软实力成为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重围的关键能力。
积极转变质量管理思路,宝钢推进合同一次通过率提升以及产品质量策划等工作,质量管理进一步聚焦过程分析与控制,提升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力求生产制造高效率、低成本。去年,宝钢股份合同一次通过率同比提升4.62%。
欧盟的ULCOS—超低二氧化碳钢铁生产工艺、美国的AISI—技术路线图计划、浦项制铁集团 CO2 突破性框架、日本的COURSE50 纷纷列入未来钢铁可持续发展的突破性技术,反观中国,虽贡献了全球45%左右的产量,却鲜有影响世界钢铁业发展方向的创新技术。
中国钢铁产业要摆脱资源和环境束缚,练就“让世界惊艳”的绿色魅力,唯有升级创新绿色的生产工艺。
善于学习,主动创新是宝钢人在技术升级中最切身的总结。曾经,宝钢一、二号高炉的建设和维护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技术支撑。十年磨一剑,宝钢三、四号高炉的建设和运行则完全按照“宝钢模式”。经过攻关,在铁水温度、装载量等“五同时”的条件下,宝钢三号高炉综合合格率在80%以上。四号高炉是宝钢谱写特大型高炉建设周期最短的一个神话,于2005年4月投产,建设周期仅26个月,投产1个月后,四号高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保持至今。
经过25年的生产实践,宝钢炼铁技术在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不断提升,跨入世界一流行列。25年的积累,宝钢的核心技术链得到了持续丰富和拓展。
“世界钢铁工业的领头企业一定要承担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 国际钢铁协会副主席张晓刚语重心长,“坚持技术创新,降低钢铁行业系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围绕钢铁产品的生命周期,发展绿色制造技术,这是世界钢协一直在推崇的一项新的理念。”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常任顾问黑木启介绍说,为消除经济高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新日铁曾在环保、节能、再生方面投入超过了1千亿日元。
“未来的钢铁厂不仅生产钢材,而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工厂和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新型钢厂。”伴随着生产技术绿色升级的,还有生产工厂。鲅鱼圈,以“绿色钢铁”为口号,竖起了中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从粗放到集约,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层面都需要转型与调整,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其中永恒的话题。
模式再造拉伸产业链条
2000年,宝钢开发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成立了专业电子商务公司;2011年,宝钢拿到了国内工业领域的首个第三方支付牌照“东方付通”,一跃成为国内钢铁领域的“阿里巴巴”。人们或许疑问,怎么向来以制造见长的中国钢铁“不务正业”了?
中国钢铁业的微利时代可能贯穿于产业转型调整的整个过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传统产业同样可以脱胎换骨。现代钢铁制造业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局限于简单的产品制造,必然会走向死胡同,“钢铁企业要由单纯的制造产品转向制造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来自于服务。” 徐乐江在题为《以创新为依托,推进宝钢由制造向服务转型》的主题报告中阐述,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绿色转变,即向高附加值、无污染的服务业转变。钢铁业与服务业及信息业,与其说是“嫁接”,不如说是从钢铁的“土壤”中长出来的。
台湾中钢董事长邹若齐说,“钢铁企业必须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客户服务。”宝钢审时度势,定下了转型的航向,“宝钢逐步从生产向服务转型,拓展钢铁制造的增值服务。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
宝钢在绿色商业模式再造上,步履铿锵。宝钢资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矿石资源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一;宝钢工程则具备集工程咨询、管理实施、设计制造、运行维检于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产业能力;去年10月,宝钢“孙”公司上海宝翼制罐有限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工厂将正式投入生产。宝钢旗下的制造企业第一次迈出走向世界的征程……
宝钢的“软实力”已不容小觑。数据显示,宝钢的“非钢”产业虽然收入远不及钢铁主业,但是利润贡献较高,2011年的利润贡献率达到了50%,当年187亿元利润中,近90亿元来自钢铁延伸业务。徐乐江举例说,钢铁业巨头蒂森克虏伯从提供产品技术建议,发展到可以对用户的同步工程进行支持。从2007年起,其技术服务收入已超过钢铁产业。
此外,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金、技术、成本等要素体系,也将是钢铁的“新兴增长点”。不过,“走出去”战略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的方面较广,关乎政经、人文、习俗等各个层次,中国钢铁人仍需“小心谨慎”。
纵观整个时局,把钢铁业的位置“摆得更合理、更有效、得到更多数人的认同”。原料的保障机制、市场的错位细分、走出低碳路线……这些都是中国钢铁业必须完成的大课题。
“明天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芒种,这也预示着中国钢铁业正在进入转型的播种期,我相信在行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铁业一定会实现华丽转身。”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话音未了,现场已是一片掌声。与会者心中顿感温暖,钢铁业的严寒终将过去,春天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