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9时30分,医疗队负责保障的队员刘喜古和司机小范又一次踏上从芦山县前往宝兴县灵关镇运送物资和接送伤员的征途。约30公里的路程,两人开的小心翼翼。公路右边是峭壁,落石不断,左边是湍急的河水,地震、下雨已经让这条“死亡之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路上时不时还摆着几台被滚石砸坏的汽车,工程部队的施工设备在塌方路段时刻准备着清理路障……这样的道路上,多停留一秒都是生死考验。
类似的场景,在这个医疗队每天都在上演。
4月20日第一时间抵达芦山县后,负责保障的队员们就开始与死神赛跑。他们第一时间联系芦山电力系统,为医疗队接通路灯电源,有效缓解发电车的使用压力和节约有限的油料资源,同时保证了夜间医疗用电需求。通过多方联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震塌关闭的超市中购买到电磁炉、锅、电饭煲等厨电和米、面条、油盐酱醋等食用物资,通过到当地老乡手中购买和到雅安集中采购菜品,建起了医疗队自己的厨房。
到达灾区48小时之内,他们为医疗队员实现了餐食“四菜一汤”的标准,使长时间高度紧张工作的白衣战士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在保障好医疗队的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为就诊伤病员提供营养餐。为给病员提供1碗鸡蛋面,他们开车跑遍了整个芦山县城。
4月21日9点30分,医疗队队长姬军生率领部分队员徒步抵达“震中孤岛”宝兴县灵关镇,成为第一支到达该地省外医疗队。灵关镇道路损坏严重,地理位置偏远,医疗队员难以得到伙食保障,最初的一天里,大家只能喝矿泉水干嚼方便面。为确保医疗队员保持充沛体力,从4月22日起,保障队员们就开始每天奔波在芦山到灵关的道路上,冒着生命危险为奋战一线的白衣战士送去热汤热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颠簸不破的道理在抗震救灾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医疗队开进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医疗救援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芦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医疗队后勤保障组成员就紧急启用和检修各种保障车辆和装备,迅速采购和装载各类救灾保障物资,大到药品、器械和口粮,小到女队员的卫生用品和口香糖,后勤保障队员们心细如丝。
18名随行后勤保障人员,在保障过程中充分发挥“一专多能”,开车的时候是驾驶员,突进的时候是通信员,做饭的时候是炊事员加营养师,转移的时候是搬运工,夜间值班的时候是安全员,实现了全天候、多角色保障,堪称新型“粮草官”,有力保障了救援医疗中心任务的开展。
与此同时,在该院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协调下,他们依托医疗队芦山医疗点,在芦山县城建立了一个机动灵活的补给站,形成了军需物资重庆大后方供给,日常保障物资雅安就地采购和基本需求物资医疗队自身携行的供应机制,强化了跨区保障和远程投送能力,打造了一条高效有力的补给线,为医疗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在总后、学校和前指的统一指挥下,在学校前指、副政委杨清仁的带领下,他们充分发挥了全校整体保障优势。在保障本院医疗队的同时,还竭尽所能的为兄弟单位服务,为兄弟医院突击小分队提供膳食补给。特别是在大部队撤回后,该院医疗队芦山驻点成为了总后系统的一个保障基地,承担了军事医学科学院、301医院、四医大等医疗队的所有后勤保障任务,实行联勤保障,足迹遍布整个灾区。
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凸显了该院抗震救灾工作“五个保障”的特点。即:一是坚持自我保障,医疗救援和生活物资不等不靠不要,全部自给自足;二是坚持伴随保障,医疗队开进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医疗救援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三是坚持机动保障,在重灾区和大后方交界处建立一个机动灵活的补给站,增强跨区保障和远程投送能力,形成一条高效有力的补给线;四是坚持统一保障,在总后、学校和前指的统一指挥下,在学校前指、副政委杨清仁的直接带领下,优化布点、统一行动,充分发挥了全校整体保障优势;五是坚持全面保障,前方医疗队与后方专家组形成了立体救治保障体系,依托该院整体实力,全面保障了前线必需、急需和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