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抗震救灾医疗队员奋战在救灾一线,后方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应急指挥中心和专家小组也是日夜忙碌。
5月2日吃过午饭,记者走访西南医院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还离着很远就听见中心大厅里热烈的讨论声。走进大厅,几位工作人员还在讨论问题,桌上摆着尚未打开的盒饭,显然他们还没有顾得上吃饭。
陪同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对每日前方传回来的日报进行统计讨论归纳的例会。每天下午他们都要把当天前方传回来的各种信息汇总,并上报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应急指挥中心大厅被一面幕布隔成了两部分。前面是远程视频工作间,正对着幕布的是一面大屏幕和网络视频传输设备,右边墙上挂着芦山抗震救灾地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该院行进路线图,后方指挥部、前方医疗队补给站和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部的位置。这里不仅可以和前方医疗队员进行远程视频通话,还可以召集灾区伤员救治专家小组进行远程会诊工作。
大厅的另一面则是成员们进行开会、工作以及吃饭休息的地方。一面屏风后摆着两张简易的行军床,供值班成员进行短暂休息。桌子上看起来有些凌乱,已连续忙碌数日的中心成员们显然没有时间去收拾一下。
这里俨然已成为后方的“前线”!
据了解,芦山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该院就成立了以院长李景波、政委韦邦福任组长、其他(她)院常委任成员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副院长仲纪美总负责、由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西南医院“4·20”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同时,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科室立即收拢人员,外出人员及早赶回,全院人员均处于待命状态,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准备遂行外出医疗任务;科室接收灾区伤员一律实行救治绿色通道,各相关科室一定要全面配合,确保医疗处置高效,科室接诊或收治每一例灾区伤员均要第一时间报告给指挥中心;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合理安排医疗工作,强化在岗在位,确保医疗秩序与安全;各科室应提前做好救治应急预案,并确保所有抢救物资完备到位,做好随时收治批量伤员准备;各科室应科学避震,提前准备好人员疏散预案,一旦收到医院疏散指令,各科室应立即组织病人和工作人员疏散到楼宇外空旷地带,定点安置,并继续医疗工作;各科应主动关注灾情及前线动态,将抗震救灾工作想细、做实,为伤员救治努力创造一切可能条件。
该院还迅速成立了由17名三级以上专家教授和科室主任组成的灾区伤员救治专家小组,对前方医疗队进行及时的智力支持,保障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得到最好的治疗。
自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救灾一线后,中心成员神经时刻保持紧绷,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与医疗队有关的任何信息。地震当天,全体中心成员更是连续24小时不眠不休,连续不断地将各方消息进行汇总,把灾区最新动态及时通报前方医疗队,全力以赴地组织各方保障力量,以配合和指导前方救援。同时,他们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担负着接收上级指示,向前方部署任务的上传下达的使命。建立了抗震救灾的专题网站,汇总各方面救灾信息,前方医疗队员可以通过内网随时了解救灾中的各种信息,方便了现场救灾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抗震救灾信息畅通、准确,根据上级指示,该院建立抗震救灾情况报告制度,规定外派人员执行任务及药品、物资使用、调拨情况随时报告指挥中心;部门重大工作、活动随时报告指挥中心;各科室收治灾区、本地地震相关伤病员均要立即上报指挥中心。前方医疗队更要坚持“一动一报”“不动也报”,连续不断地将前方的任何信息及时地报告给应急指挥中心。
为确保灾区伤员在后方收治有序、安全,该院还于4月21日上午9时召开专门会议制定腾床方案,预留30张病床用于地震灾区伤员收治。在医院骨科、神经外科、急救部等11个科室预留床位,用于收治灾区伤员,并且要求所腾床位集中设置,并统一标识“‘4·20’地震伤员专用病房”。此外,急救部另外预留10张床位,作为灾区伤员收治缓冲区域。中心监护室及各专科监护室也做好预留床位准备,用于收治需重症监护的灾区伤员。
前方和后方紧密联系,让整个救灾工作始终处于有序可控范围内,极大提高了救灾工作效率,确保了救灾任务的坚决完成和人车顺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