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康 李晓龙
“航空医学是新质战斗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瞄准强军目标、勇于担当重任,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航空医学研究机构,为建设现代化的强大人民空军做出航空医学应有的贡献。”近日,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罗永昌在“航空心理中心”和“航空人机工效中心”成立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讲话,深深感染了每一名在场的科研人员。
罗永昌始终认为,航空医学科技是空军战斗力成长之链、核心保障力之翼。几年来,他一手抓飞行保障重大现实课题研究,一手抓航空医学科研体制改革,一幕创新驱动科技强军的蓝图在军事航空医学科研领域徐徐展开。
创新思想从部队中来
作为全国唯一从事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训练保障的研究机构,该所在航空武器装备设计、新一代高素质飞行员选拔鉴定训练保障、探索航空医学新领域等方面担负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职能。
“应用需求的牵引是科技创新的有力基础。”2011年调任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后,罗永昌就与研究所政委谢光林商量,要改变科研模式组织调研找准一线所需。两位主官的想法一拍即合,经党委研究决定,启动研究所历史上最大规模调研活动。
自1978年入伍穿上一身空军蓝,罗永昌就始终怀揣一个梦想,一个大国空军、强国空军之梦。从一名航空兵部队基层军医,一步步走到空军卫生部部长位置,再到该所所长,他对空军卫勤长期躬身实践和思考,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相伴。
2011年8月,罗永昌和谢光林带领科研专家扎进了飞行一线。从东南沿海、西藏高原、东北边陲三代机部队,到中航工业下属飞机设计院和制造厂,历时一个半月,行程近两万公里,形成数万字的调研报告,研究确立了以航空兵部队海上、高原和远程作战训练保障为重点的航空医学科研方向。在2012年度科研立项中,研究所一举新增两个全军“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难掩激动心情,兴奋地说:“只有坚持这种‘课题从部队中来、成果到保障中去’的科研方向才能使我们这支‘服务队’真正融入到航空兵部队这些‘战斗队’,科研成果才能用得上、效果好。”上级科研管理机关表示,航医所科研做得更实了,和飞行作战的联系更紧密了。
创新关键是结合实际
前不久,航空心理研究室被总部授权成立“全军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该所将该室原有的人机工效课题组独立出来,成立“航空医学人机工效研究中心”,未来还将整合研究所座舱环境、生命保障、防护救生等全部飞行“人的因素”研究力量。两个“中心”的成立,前者是对飞行人员航空医学心理训练领域的重要补充,后者则是研究所致力于新型战机研制航空医学顶层设计的一块“试验田”,孕育着研究所未来转型建设的重大希望。
军事航空医学历经百年发展历程,早已成为融合医学、工程学两大领域的综合交叉学科。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提到航空医学仍然难以摆脱看病发药、“飞行员保姆”的老印象。
为此,罗永昌提出,航空医学科研要在做大做强传统领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和武器装备配套科研两大职能,逐步融入空军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建设大体系。两个“中心”的成立即是基于此。
科研体制改革不仅让研究所职能任务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且对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2012年,研究所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总师负责制”,启用了一批业务素质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领衔担纲,按项目需求建立课题组,逐步形成了以高原航空医学课题组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攻关团队。
创新的背后是坚守
今年3月,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联合举办了“中国健康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确立了瞄准“健康中国2020”战略,开展健康系统工程科研研究的宏伟目标。该研究将国际最前沿的健康医学、能力医学理念与人体系统科学相结合,在飞行人员等身心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人群健康保障方面独辟蹊径,一旦取得突破将产生惠及军民的重大成果。然而,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需要经年累月持续的研究,还要面临失败的风险。
曾有人善意劝告,抓紧有限的时间搞些短平快项目,取得高等级成果奖励,否则这种“硬骨头”啃下来也不是你的了。对此,罗永昌淡然地说,航空医学科研必须对空军战斗力保障力负责,不搞功利科研。
如今,他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专家组成员,中华航空航天医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后勤科研“十二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并完成我军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多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高等级科研奖励十余项。
在罗永昌的带领下,该所着眼飞行“人的因素”创新研究,必将深化拓展飞行人员健康工程和健康管理新领域,继续在科学促进空军战斗力成长的漫漫征程中阔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