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茹在工作中 |
刘茹,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级工程师、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评审委员会评委,一位用知识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知识女性。
入伍近30年来,刘茹怀着知识报国、科技强军的崇高志向,矢志基层建功业,攻坚克难谋打赢,破解了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先后取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二等奖各2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12年度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阳春三月,刘茹又一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推广应用之际,记者走近这位用知识报国的巾帼科技尖兵,采撷她一路走过的精彩。
1960年3月,刘茹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一个双军人家庭,从军的梦想根植于她幼小心灵。她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特招入伍,成为南京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物理课教员。3年后,正当很多人想法设法进机关、留城市时,刘茹又向上级提出申请,下部队、搞技术。主动申请到南京军区后勤部下属的一个营级维修保障单位——雷达修理所,成为全军基层军械修理单位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刘茹深知,从教员转行到雷达检测仪表的校验和维修工作,要适应这一转变,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修理车间,她甘当小学生白天拜师学技术,晚上挑灯钻原理。从各种零部件的基本构造钻起,一边虚心地向技术骨干请教,两年内就熟练掌握了9类69种型号雷达仪器仪表检测维修技术,实现了由“门外汉”到“雷达维修通”的首次跨越。
1991年,南京军区在雷达修理所筹建计算机专修室,负责全区军械系统计算机设备维护。当时,计算机刚刚在部队应用,会具体操作的人不多,能维修保障的人才更少。刘茹主动请缨承担筹建任务,再次跨入一个陌生的技术领域。
刘茹以保障打赢的强烈责任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化装备保障技术瓶颈。10年前,她开始投身“装备保障分队数字化野战保障系统”研究开发,当时许多科研院所都在立项,但要么进展缓慢,要么推广价值不大。刘茹迎难而上,历经2年时间研制了集装备保障指挥、资源信息查询、故障自动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维修保障平台,开创了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新模式,被官兵们形象地誉为战场装备保障“120”。2005年,她研制的“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实现了装备器材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存取、自动化监控和野战化保障,使器材存储空间节省80%、非正常损耗降低70%、收发效率提高16倍,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军推广应用。之后,刘茹向装备保障感知这个复杂系统工程发起冲刺。她带领课题组成员先后20多次走进硝烟弥漫的训练场采集数据,到10多家军地科研院所调研,整理搜集的文字资料堆起来超过她的身高。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系统复杂性和任务量也不断加大,如果按部就班至少需要8年。刘茹和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吃住在实验室,进行大量数据测试,经过2年多集智攻关,成功构建了基于北斗卫星的装备保障感知系统,解决了信息化条件下成建制、广地域作战装备保障态势感知、快速反应、资源配置、力量部署、精确管控等多方面的难题,标志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该系统先后多次成功应用于南京军区实兵对抗演习和装备保障演习等大型军事活动,开创了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自组织、自协同新模式。
刘茹作为军区装备保障科研战线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始终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所系,甘为人梯,倾心育才。1999年,女大学生干部屈冬红刚刚分配到雷达修理所,一时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刘茹主动帮带,使她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一举突破多个关键技术难题,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她着眼部队装备保障需求,利用现代通讯为基层部队远程解难、连线帮教,把人才培养的触角向作战部队和基层装备保障一线延伸。近5年来,刘茹所在雷达修理所先后涌现出一批青年杰出人才,取得2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7名年轻专业技术干部人人能主修、个个有成果。雷达修理所承担着全区雷达装备中修及雷达修理技师、雷达器材保管员培训任务,刘茹每次都主动要求参加,并坚持做到“四个一遍”:赴作战部队巡修,再苦再累也要把基层维修骨干培训一遍;接听来自基层的请教电话,再忙再急也要把讲解的要点复述一遍;承担集中培训任务,不管计划安排不安排都要组织考一遍;下部队开展保障需求调研,不管部队安排没安排都要求找一线技术人员谈一遍。近年来,她先后帮带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 为全军各军兵种和军区部队培训装备信息化维修骨干56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