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天平模型”与“加减乘除”
——中信重工的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杨朝晖  操秀英

    4月20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在总体经济环境严峻,尤其是重工行业行情低迷的背景下,中信重工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逆势增长。其制胜法宝,正是持续创新与商业模式的转变。

    从市场引导到技术先导,从单一主机到成套产品,根据国际国内和行业形势,中信重工一直在审视夺度,在创新中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信重工适时提出建立以“核心制造”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成套服务”为两端的“天平模型”。

    而董事长任沁新在今年科技大会上提出“三个转型”——在内涵上,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在商业模式上,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在外延上,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则吹响了中信重工这个中国重机行业领军企业踏上新征程的号角。

    成套服务成为新增长点

    作为“天平型”商业模式的一端,成套服务奠定了中信重工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保持稳健前行的坚实基础。中信重工依托工艺、主机和品牌优势,做多领域、有特色的成套服务商,基本形成了水泥、石灰、余热发电、球团、干熄焦等板块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均衡发展。2012年,成套总量实现突破,新增订货占比超过50%,为企业带来了56.9亿元的新增合同,比2011年增长19.34%。

    “成套服务的核心可以是装备、技术和施工等,我们要做的是核心技术加装备,以及品牌的成套服务。”中信重工副总经理俞章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上市后,中信重工尝试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在成套总包领域正逐步实践包括EPC(设计、采购、施工)、EMC(合同能源管理)、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票据买断、融资租赁等在内的多种成套模式。

    在余热发电领域,2012年4月8日,中信重工总包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首山焦化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河南省首个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的干熄焦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在干熄焦余热发电领域技术最先进、装机容量最大的项目。

    “我们和平煤一拍即合。他们需要专业公司帮其实现节能,而我们有技术和实力。”俞章法说,合同能源管理是国家鼓励的一种商业模式,国家希望通过合同能源管理鼓励专业节能公司进入有需求的单位从事节能服务,但我国具备专业实力的节能公司其实并不多。中信重工凭借此前在余热发电领域的技术积累,顺利进入这一市场。

    去年,中信重工自主研制并总承包的河南省首条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示范工程成功投产,并新签多条总包合同。这是继水泥余热发电之后,中信重工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也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工艺的革命性突破。

    “总体来看,中信重工的成套服务都是在国家鼓励的战略领域展开,我们实现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俞章法总结道。

    成套服务还加快了其国际化脚步。去年2月,中信重工总承包的多米尼加共和国伊斯特瑞拉公司水泥一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中信重工在拉丁美洲的第一个水泥成套项目。

    技术引领成效凸显

    过去一年,中信重工坚持技术先导战略,持续完善工程技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不断完善和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技术中心整体功能,建立起扁平化、专业化、高效化的运作体制,构建自身核心优势,新产品贡献率达74.3%,实现技术创效6.5亿元。

    在核心技术上,该公司成立了低温介质余热利用研发中心,形成了以水泥余热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窑余热发电及硅冶炼炉余热发电为优势的一系列技术。新开发的干熄焦余热发电技术已在平煤首山建设示范工程,密闭炉冷烧结矿余热发电技术已具备工程化条件,活性石灰超低温余热利用正在落实示范项目。

    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上海电力褐煤提质项目实现连续运行。4000吨/小时半移动式破碎站系统、PXZ1750旋回破碎机、提升机防爆变频控制系统、加氢反应器锻件等高端产品的研制成功,以及国内首台集机电液及智能技术于一体的直径5米开敞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的投产,使该公司新产品市场更加广阔。

    特别是在矿业领域,澳大利亚SINO铁矿世界最大直径7.9×13.6米球磨机及直径12.2×11米半自磨机成功试产,巴西淡水河谷液压旋回破碎机投入运行,并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显著提升了其在全球矿业领域的地位。该公司全资收购澳大利亚SMCC公司全部知识产权,进一步奠定了全球矿业的龙头地位。

    2012年,是中信重工技术成果数量最多的一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矿井提升智能恒减速电液制动系统”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加减乘除”求索转型

    面对成绩,中信重工人保持难得的清醒。“我们每天都感受到巨大的发展压力,所以必须不断变革调整,通过转型谋求更大的发展。”俞章法说。

    此前的清明小长假,中信重工人没有出游踏青,而是召开了第九次群策群力大会。公司希望这次大会能让此前已在高层形成共识的转型,成为全体中信重工人的信条,并探讨“转型”这个老命题在中信重工的实现路径。

    转型不能只是一句听起来宏大响亮的口号。目标和思路已经清晰,怎么走,怎样让其落实到公司发展的每一步?中信重工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做加减乘除等算法,不断完善“天平模型”。

    做加法,即加大对技术、营销、成套、服务等优势产业的投入。“我们连续多日从晚上8点讨论到第二天早晨,梳理出这些可持续发展并带来高利润的产业。”俞章法说,中信重工将集中精力发展15个优势产业。

    做减法,就是将不符合转型目标和方向的能力、流程、结构等减掉。

    在任沁新看来,企业如果只做加减法,能维持生存却无法谋求发展。“发展必须做乘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紧扣“核心制造”这个支点,在巩固大成套、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大型矿用磨机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中信重工正在布局新的增长点,包括自动化控制、高压变频技术及应用等。位于洛阳伊滨新区的中信重工高端电液智能控制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重型矿山领域急需的液压润滑成套系统、智能闸控系统、电气自动控制成套系统、高性能防爆型煤炭设备1200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7.2亿元。

    相应的,做除法则是要从部分行业和领域退出。“在完全价格竞争领域的低端产品、生产工序中的高耗能工序和中小件加工等,我们要有序退出。”任沁新解释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