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湖南光召科技奖
王利兵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研究员
桂卫华 中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罗 安 湖南大学教授
印遇龙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张建仁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9月,由湘籍著名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捐赠、企事业单位捐资和湖南省政府注资,经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批准,湖南省民政厅注册登记,“湖南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法定代表人由原省委书记熊清泉担任。基金会理事会由会长熊清泉、副会长袁隆平、张寅南及13名理事和监事组成。

    “湖南光召科技奖”每两年评选1次,重奖在湖南省范围内(含中央驻湘单位和外省来湘投资单位),依靠科技进步,为该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1996年首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评选,至2012年度,历经八届,共48位优秀科技人员获得奖励(其中刘业翔、刘友梅、黄伯云、夏家辉、钟志华、邱冠周、丁荣军等7位科技人员获奖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该奖项极大调动了湖南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该省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第八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简介 

    王利兵 从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需求出发,主持国家“863”等科技计划项目12项、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制定国家有关标准128项,在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其主要科技成就和突出贡献有:

    1.研制出超结构手性纳米材料;建立了基于生物识别系统、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危害因子纳米生物传感检测等系列方法,提出了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危害因子检测新原理新方法;建立了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征模式识别关键技术与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在Account Chem. Res. 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对破解、解析与反解析国外对我国优势产业的技术壁垒具重要意义,保障我国国境安全和食品安全。

    2.建立了出入境高关注度产品安全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

    在国内开创了化学品危险特性分类定级和鉴别技术、特征模式识别技术与方法研究领域;

    两项试验方法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危险化学品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国际权威方法,列入“国际危规”;

    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为国家危险化学品条例的实施和我国进出口化学品法定检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系统提出了建立检验检疫学科的理念与检验检疫学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出版“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安全系列专著”。

    4.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5项,在国内外权威科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IF>9,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28项,出版专著8部(含英文专著1部)。

    5.获省部级“劳动模范”两次,带领的科研团队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桂卫华 致力于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以及厂校合作重大科研项目46项。提出了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理论和方法,突破了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研发了系列化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成效显著。为提升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包括:

    1.构建了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智能集成建模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智能集成优化控制的技术框架,建立了智能优化方法为核心的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和软件平台,形成了有色冶金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大型锌冶炼电解过程的优化控制,降低吨锌电耗5%,促进了我国有色冶金企业高质量低成本目标的实现。

    2.提出了万吨模锻水压机和大型立式淬火炉智能控制方法,自主研制水压机高精度快速定位、模锻过程压力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大型立式淬火炉的炉内锻件温度智能测量、多区段高精度高均匀性温度智能控制和炉温优化控制方法,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24m和31m大型立式淬火炉,降低电耗8.3%,提高成品率6%,确保了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精度,满足我国航空航天构件质量和航空航天器安全的需要。

    3.研发了铜冶炼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使我国铜冶炼的技术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4.建成“有色冶金自动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有色金属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5.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82篇、EI收录430篇。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罗安 长期从事电能质量、电力电子先进控制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工业企业配电网电能质量控制、电能高效变换、综合电气节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1.在电能质量先进控制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发明了注入式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提出滤波器多目标参数优化理论,发明了谐波快速检测和分频控制方法;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注入式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成本仅国际同类产品的1/3,自身功耗降低30%,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铁路等行业,显著提高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和产品质量;

    2.在高效电能变换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发明了冶金连铸电磁搅拌用两相正交逆变器新型拓扑结构及两相逆变电源电压外环、电流快速跟踪内环的双环控制方法;研制了三桥臂两相正交逆变器,成功打破国外在特种冶金行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发明了国内首台低压大电流(50KA)电解高频开关电源,发明了基于负载功率前馈的PWM整流无差拍控制方法,实现了高电能质量整流;提出了多电源并联自动均流控制技术,解决了多台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平稳均流的难题。

    3.在大型企业综合电气节能技术和应用方面:建立了企业配电网综合电气节能系统理念和架构,实现了工业企业配电网多层次、全方位电气节能;建立了以节能效益为目标的优化方程,开创性地提出了各节能装置最优安装点和补偿容量的两级优化配置方法;建立了排产计划、检修计划、车间班组级电耗奖惩等模型,提出了企业生产定额电耗预案、车间/班组电耗奖惩方法、节能装备专家调度策略,提高了企业电能利用率和全局节能效果;研制的工业企业配电网综合电气节能系统使企业电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节能成本降低20%;成果已在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为企业节约电能超过10亿元。

    4.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1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25篇、EI收录271篇、他引3293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印遇龙 作为我国畜禽营养与饲料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印遇龙长期从事猪氨基酸高效利用和仔猪肠道健康控制领域研究,取得了系列被行业较大规模采用的成果。其主要科技成就和突出贡献有:

    1.创建了研究动物营养代谢与优化调控的5个关键评定方法体系:①氮与氨基酸回肠末端评价体系,评定、测定速度较传统方法提高20倍,试验成本节约一半以上;②评价内源性氮和氨基酸体系;③改进型静脉插管氨基酸定量评价体系,发明了一种血管插管专利技术,解决了单胃动物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插管安装手术时间长和手术成功率低的国际性技术难题;④磷真消化率的回归评价体系,为在正常日粮条件下测定内源性磷的排泄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⑤氮磷消化率体外透析管体系,使动物饲料氮(氨基酸)、磷的消化率测定趋向简单化和模型化,大大提高了测定效率和实用性。

    2.成功克隆了猪肾脏与肠道多个磷、氨基酸转运的载体基因。

    3.发现和揭示了猪内源性氮分泌因素,从机理上阐明了内源性氮对饲料蛋白质转化率的制约及其解决途径。

    4.发现了淀粉消化释放葡萄糖的速度是影响氨基酸吸收与代谢的关键因素,补充和完善了国际上的理想蛋白质体系。

    5.构建了一套环境安全营养技术体系,即猪饲料氮(氨基酸)、磷真消化率数据库及预测模型、生长猪需要量参数和低氮、低磷猪饲料配方技术处国际前沿。

    6.成功研制多种绿色饲料添加剂,阐明了其作用机理。成果促进了我国饲料配方技术由粗蛋白体系向可利用氨基酸体系转化,打破了外资企业垄断我国高端饲料市场的格局。根据应用单位效益统计,总利税177.33亿元。

    7.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2项。先后荣获“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张建仁 长期从事桥梁安全控制与评价领域的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交通部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在混凝土桥梁施工期安全控制和服役期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科技成就和突出贡献有:

    1.首次提出大跨度混凝土桥梁施工期时变可靠性与安全控制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大跨度桥梁施工期的时变可靠度的实用计算方法,率先提出大跨度混凝土桥梁施工期结构参数的实时识别和智能修正方法,解决了一批具世界影响的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关键技术难题。

    2.提出了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评价方法。提出了服役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性能计算方法、体系复杂的既有混凝土桥梁受力状态模拟的参数修正法,有效解决了桥梁损伤破坏过程力学行为的确定问题,开发了集安全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评价软件,攻克了老化损伤桥梁承载力评定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

    3.构建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混凝土桥梁剩余寿命评估理论。建立了服役混凝土桥梁抗力衰减、车辆荷载随机过程模型,提出了混凝土桥梁使用期的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开发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解决了随机性与模糊性信息条件下混凝土桥梁剩余寿命评估的关键技术难题。

    4.发展了基于力学行为与剩余寿命评估的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决策方法。构建了考虑车型、收费标准等因素的间接维护成本模型,发明了混凝土桥梁新式加固装置,开发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

    5.成果已在十多个省市中推广应用,确保数十座特大跨桥梁的顺利建成,减少拆除桥梁200余座,累计产生1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

    6.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