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中级专业队”唱响科技助农曲
——新疆兵团三师图木舒服克市科技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致富小记
通讯员 杨 蕊 本报记者 朱 彤

    “4月7日,沙尘转晴,我和农业科一行来到6连2队1号地检查播种情况,看机器播种是否有空缺,科长说这里是伽师总场最好的农业示范区……”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郝全友在他的《科技服务日记》中这样写道。同一天,同为科技特派员的王军正在五十团兽医站参与该团万只羊基地建设项目运作中。

    为加快师市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增收致富,兵团第三师科技局3月中旬开始从师农科所、师市兽医站抽调5名科技人员赴少数民族团场开始为期一年的科技特派服务工作。这支精悍的特派队平均年龄26岁,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他们每人每年免费为3户以上的科技示范户开展服务或建立一个示范点;每周上门开展流动服务,亲自到示范户家中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是该局在春天唱响的第一支“科技助农曲”。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师市党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分组讨论时,针对多元促进职工增收这一问题,师市党委副书记、师长姜晓龙要求科技局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别让我们的科技人员窝在实验室里,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图木舒克广袤的大地上,发挥科技人员应有的作用。”

    师市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打破瓶颈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职工增收是师市党委着力思考的问题。师科技局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从2007年至今坚持已开展6年的科技特派活动,先后有60名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师120个农业连队服务于180户科技示范户,帮助职工提高农业效益。今年特技特派活动的重心紧跟兵团党委工作部署,放在了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为了建立一支覆盖师、团、连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梯队,师科技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又同时奏响了“科技夏训营、科技外援、科技土专家“三支交响曲。每年暑假,塔里木农大农学专业的民族学生十分抢手,经师科技局盛情邀请,他们来到三师少数民族团场开展科技实践夏令营活动。在短暂的实习锻炼中,在这批学生善钻研、能吃苦,既锻炼了学以致用的本领,又为团场农业生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为毕业多谋划了一条就业之路。

    师科技局巧借外援,抓住四十四团与河北赞皇县共建友好单位的契机,无心插柳成功为该团留住了红枣栽培专家高清月。“我在四十四团已生活工作了七年,这里环境比老家差一点,但一想到能在少数民族连队推广高产枣树栽培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我心里就甜滋滋的。现在已基本上变成了团场人。”身着迷彩服、脚上沾满泥土的高清月骄傲的告诉记者。

    起初,高清月在民族连队5连、6连推广枣树栽培技术困难重重,由于很多农户观念保守持怀疑态度,团技术员热合曼就率先在自家的20亩地里做实验,当年收入万元以上。之后两个连队纷纷效仿,共有200家农户种植枣树。如今,老乡们见了高清月都邀请他到家里吃烤肉。

    师科技局把有限的科特派服务扩展为驻团特派长期服务,即建立一支本土专家队伍。这些来自各团场生产科、农业科的工作人员,长期坚守在农业一线,他们每天接触到的农业问题均是全师大农业发展的晴雨表。

    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兵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杨丽兰在五十三团农业科工作了19年,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之冬培训和科普工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凡的表现,在农业技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棉海里,她更像一朵姗姗绽放的彩棉。她提出的棉花超宽膜高密度高产量栽培技术,在全团7.8万亩土地中广泛推广,较以往棉花每亩单产提高了80公斤;为了达到更好更高的要求,她又提出了杂交棉中棉57号杂交技术,是前期的升级版。像杨丽兰这样的“土专家”,师科技局建档的有44名,他们每人每年建立3个农业示范户,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技术指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