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上游的试验田 下游的供应站
——河南信阳农科院扮靓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节点角色
通讯员 柳世君 本报记者 乔 地

    市县一级科研单位缺技术缺人才是个普遍问题。但河南省信阳市农科院近年来坚持做好“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扮靓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战略节点的角色,为信阳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摸索出了一条通过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

    充当枢纽 上下联通左右互动

    信阳农科院作为基层院所,资源有限,但他们以试验站、实验站为载体,把自身工作纳入全国和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分工合作体系,通过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创新体系各单元之间的合作,发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作用,利用国家和省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援、决策支援、科技支援和财务支援的机能,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结合在一个纽带。

    信阳农科院构建起枢纽型农业科研组织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通、左右互动的工作局面,把农科院当做师范学院办,面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田大户,延伸科技服务,建设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示范基地逾90万亩,为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推广提供样板。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示范县区、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棚架问题。初步形成一个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优势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源足、库大、流畅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初步走出一条体系接地气、地方得支援,农民得实惠,高端化、协同化、集成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新路子,推动了从“能做什么”向“需要做什么”的转变,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紧抓政策 引入站点化解瓶颈

    信阳农科院抓住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现代农业实验室体系的政策机遇,从地缘优势出发,结合本院学科优势、研究特色和历史积淀,先后申办了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水稻、小麦、茶叶、麻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观测实验站等一批国家、省级平台,为信阳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当时信阳市农科所被河南省农科院接纳为分支机构——河南省农科院信阳分院挂牌,加入了省级农业科技集团军行列。短短五年,有6个国家级站点落户信阳,使信阳市农科院跻身于“国字号”研究行列。信阳农科院还争取了的有2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研发基地、2个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6个省级平台,科技平台数达到12个。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均衡发展的平台项目体系,构建了上中下游无缝对接的科技创新价值链,组建了集研发、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科研团队,将最新最实用的品种和技术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农民手中。

    为了化解人才瓶颈,信阳农科院在加快形成适应产业需要、具有豫南特点的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科研力量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创新体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宽高端人才、高端机构为信阳科研事业服务的绿色通道,把外地专家学者请来为信阳农业“把脉问诊”。仅2012年,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的知名学者,就有30余位来到信阳指在科研发展方向、重大科技项目和农业生产管理上提供了不少“锦囊妙计”。

    产业创新 开发市场催生集聚区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终端。信阳农科院按照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的职能定位,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创新路线,着力发展育种精准化、生产高效化、技术标准化、成果产业化支撑技术,相继培育出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品种17个,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项。实施“千名种田大户科技服务行动”,组建信阳金谷农科农民种粮合作社,全年示范推广农作物品种10余个。帮助信阳山信、金丰、顺兴粮油等企业开发的无公害、有机大米热销市场,帮助信阳毛尖集团、文新、佛灵山等企业开发了信阳毛尖、信阳红茶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在加工厂规划、生产线设计及设备选型配套、工艺技术指导方面进行技术服务,推动了信阳茶产业新发展。农科院的糯稻品种“特糯2072” 仅在潢川县,年种植面积就有30万亩,优质糯稻的成果转化,催生了鄂豫皖稻区糯稻产业集聚区,催生了河南水磨糯米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2012年,河南省政府启动了由信阳农科院院主持的“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年来“籼改粳”产业化进程加快,豫南稻区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01万亩,增产超过1亿斤,增收3亿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