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心华在外”和“相由心生”
本报记者 邰举

    今日视点

    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心脏活动能够对恐惧、焦虑等心理活动产生明显影响,人们在心脏收缩期时比舒张期时更容易感到恐怖。这是英国一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神经学协会年会上发表的。进一步研究还证实,心脏活动周期会令大脑杏仁核区域的神经元发生器质性改变。

    新的研究第一次明确了心脏活动同人类恐惧、焦虑等特定情绪的相互关系。而令人注目的是,千百年前的中医典籍则说,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气血盛衰多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而按照藏象学说,人的喜、怒、思、忧、恐等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心脏的生理活动同“喜”相关联。

    东西方医学的交集似乎又一次验证了中医理论的先见之明。

    记得几年前,探访过北京远郊的凤凰岭,几处古代修炼洞令人印象尤深。洞窟据推断为辽金遗迹,在山景空阔处凿石而成,上下都要攀岩而行。

    遥想数百上千年前,人口密度之低,往来交通之难,饮食起居之不便可以想见。修炼洞所在地距离京城数十里,在这荒郊野外离群索居尚嫌不足,还要到人迹罕至的山上开窟修炼,心意之诚,立志之高,令人感叹。

    而中国辽阔国土上的名山大川无不遍布了古人修道、修身和养生的印记。由此,似乎可以窥见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石,可以找到中国哲学源流的一个注脚。而这里面,就包含着当前争议不断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之形成与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与之交融,这些当然毋庸赘言。中医的方法大抵是主观的和先验的,古时的医者,特别是早期那些筚路蓝缕的医道开拓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无疑是第一位的。正如正统儒家典籍所载,子曰,君子求诸己;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医生应通过自身修养,明“人天相应”之旨,成“天人合一”之能。

    中医遇到挑战始于清末。随着西方科技和思潮影响力的扩大,中医理论体系的许多核心内容暴露出一些问题,未能免于质疑。当时部分中医医师曾经提出,应该用西医先进的解剖学成果来更新中医传统理论,比如中医典籍《内经》中“心主神明”的说法是错的,主神明的应该是大脑而不是心脏。

    也许,古人们对医道的了解,对“天”、“人”之际的求索之切,体察之深,是当代的杏林妙手们难以企及的。也许因为如此,虽然当代科技昌明,沟通顺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人所能想象的程度,但是中医的理论和体系却尚未出现大的突破。

    或许,说西医的成果验证了中医的某些理论,同中医相合,是可能的。或许,把西医的成果拿过来,充实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也是可行的。不过这种修修补补,拿来主义,无法从根本上完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也无法进一步提升中医的可信度。古人的修炼之道已经不存,也许更多地借鉴西医的理念和体系,能够为中医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