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国标“干涉” 伴“铝”生活需谨慎
本报记者 段佳

    ■将新闻进行到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含铝食品添加剂规定。3月15日起,该标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新标准拟进一步限制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医学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家标准的修订,将对食品安全环境的建设和保障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新标准的目标是降低居民膳食铝的摄入,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关注、保障公众健康。而且,以国家标准来规范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从制度上进行了健康保障,也将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健康观念。

    含铝食品添加剂遭“国标”限制

    刚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拟修订9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撤销3种含铝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其中包括删除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作为膨松剂用于发酵面制品的使用规定,以及撤销所有含铝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着色剂铝色淀)在膨化食品中的使用规定。

    最受社会和公众关注的是,新标准拟撤销膨化食品中12种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膨化食品中的含铝添加剂主要为合成着色剂,包括赤藓红及其铝色淀、靛蓝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诱惑红及其铝色淀。由于这些含铝食品添加剂采用工业手段提取,很多添加剂来自于石油的附属物,价格非常低廉,染色和改良食品的稳定性也高,所以被食品生产厂家广泛使用。

    新标准的编制者表示,由于膨化食品的重点消费人群是儿童,这一修订是为了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新标准中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两种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也由原来的“小麦粉及其制品”修改为“油炸面制品”和“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并规定了使用量和残留量。

    面粉及面制品是我国膳食铝的主要来源,新标准编制者介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经过调研认为,在馒头等发酵面制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以上两种食品添加剂,而是使用酵母、发酵粉、复合膨松剂等替代,因此删除了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作为膨松剂用于发酵面制品的使用规定。

    此外,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在“水产及其制品”中使用的规定也进行了修订,两种含铝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水产品中的海蜇,新标准将使用范围修改为“腌制水产品(仅限海蜇)”。

    标准的修订,使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大大缩小。

    铝被“嫌弃”事出有因

    据了解,标准修订在2011年立项,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牵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参与,共同承担了该项修订工作。

    修订过程中,工作组仔细分析并参考了国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组织对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实际使用情况、每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工艺必要性、食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查询方式等,在全国范围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我国居民营养调查获得的我国人群食物摄入量数据和我国食品添加剂实际使用数据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2011年我国居民铝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7—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膨化食品是该类人群铝摄入量主要来源之一。同时,评估结果还显示,面食含铝量最高,尤其是面粉、馒头、油条中含铝较多;发酵面制品、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等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两种含铝食品添加剂。

    而在201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74次大会上,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修订为每公斤体重2毫克。参考这一评价结果,我国评估中心2011年组织的对食品中铝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全人群平均膳食铝摄入量低于暂定的每周耐受摄入量;但低年龄组和高食物消费量人群膳食铝摄入量均已超量。

    突出的问题是,面粉及面制品是我国膳食铝的主要来源,北方地区居民由于面食消费量高,有60%居民的铝摄入量超量。相比之下,我国膳食铝摄入量高于其他国家。显示我国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居民膳食铝摄入量,以降低铝摄入过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曾被认为无毒无害风靡一时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的主任医师郝凤桐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铝和铝盐不被人体吸收,无毒无害,便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剂、临床药剂和各种炊具容器等。由于铝制品的轻盈耐用和不易生锈等优点,数十年前,寻常百姓家使用铝饭盒、铝蒸锅、铝壶、铝勺是普遍现象。

    铝和人体的亲密接触,是否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许多研究团体曾经报道,广泛使用铝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力丧失,这是早老性痴呆症特有的症状。早在1972年,就有报道透析性脑病患者脑皮质和血清中的铝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人员对老鼠的实验表明,混在饮水中的微量铝进入老鼠的脑中并在那里逐渐积累,给它们喝一杯经铝盐处理过的水后,它们脑中的含铝量就达到可测量的水平。

    有研究报道,早老性痴呆症病人的脑组织铝含量是正常人的1.5—30倍,在神经原纤维缠结区脑铝含量明显升高。“虽然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是过量铝摄入被证实是其发病因素之一。”郝凤桐说。

    更有研究显示,过量摄入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涉及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还会涉及骨骼、造血系统、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等方面。郝凤桐认为,铝元素不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是慢性中毒金属元素,不会导致急性中毒,如果长期超量摄入,具有蓄积性,可以沉积在大脑、肺脏、肝脏、骨骼、睾丸等中,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产生慢性毒作用。

    铝是食品污染物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建议加以控制。

    郝凤桐说,有人研究我国民众的铝摄入状况,从目前情况看,每人每天可能从食物中摄人8—12毫克的铝;由于使用铝制的炊具、餐具,使铝溶在食物中而被摄入约4毫克;大量的铝可能来自滥用含铝的食品添加剂,该类食品添加剂经常用于炸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也涉及含铝发酵粉加工的馒头、花卷、糕点等。据有关部门抽查曾经发现,每千克油饼中含铝量超过1000毫克,如果吃50克这样的油饼,就有可能超过了每人每天允许的铝摄入量。

    早在2009年,我国部分省份的卫生行政部门,就曾经通报馒头和油炸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存在滥用明矾,导致铝超标现象。郝凤桐介绍,明矾又名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曾被民间广泛用作水净化剂;在油炸食品中同时添加明矾和小苏打,会使等量的小苏打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使油炸食品蓬松可口;在制作粉丝、粉条等淀粉类食品时加入明矾,可使食品更加筋道。

    近年来,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纷纷出台规定,限制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2012年5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法规,修订了关于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条件及限量。法规对含铝色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明确色淀中铝的最高含量。经风险评估,法规决定删除硅酸铝钙和硅酸铝等三种添加剂。

    含铝食品添加剂藏身糖果

    此次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膨化食品中含铝食品添加剂的禁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调查发现,真正的“含铝大户”并非膨化食品。

    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超市里热销的多款膨化食品,包装标注中并没有含铝食品添加剂。事实上,在很多较大的膨化食品生产厂商眼中,被撤销的含铝添加剂不过是有些“过时”的工艺,尤其是其中的含铝着色剂,现在已经在膨化食品中使用得不多了,而且膨化食品的染色需求也没那么大。据某薯片生产厂商称,目前,胭脂红、柠檬黄等合成着色剂仍然在使用,但是,使用的并非是食用色素铝色淀,也就是说这些着色剂中不含“铝”。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使用食用色素铝色淀并且不做特别备注的企业也有很多,如在食品包装上印着“柠檬黄”,但并不标明是否是柠檬黄铝色淀,而新标准将对此进行限制。

    由于含铝食品添加剂通常在蒸糕、蒸包和烘焙食品中用作膨胀剂,在食物混合配料粉中用作抗结剂,在有糖衣的甜点中用作染色料,因此,真正大量使用食用色淀的是糖果、巧克力、奶油制品和药品的糖包衣,而在不少糕点的包装上,看到硅铝酸钠和酸性磷酸铝钠经常出现在配料表中也就不奇怪了。

    郝凤桐表示,现代人很容易就陷入“铝的包围”中,要突破包围,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着眼生活细节,关注自身的营养与健康。

    ■ 延伸阅读

    远离含铝食品“重灾区”

    重灾区一:油炸蓬松食品。比如用明矾制作的油条、油饼、煎饼等。

    重灾区二:膨化食品。膨化食品又称挤压食品、喷爆食品、轻便食品等等,近年来成为休闲食品中的新秀。具体讲,膨化食品是以谷物、豆类、薯类、蔬菜等为原料,经膨化设备的加工,制造出品种繁多,外形精巧,营养丰富,酥脆香美的食品。膨化食品中常会用到含铝食品添加剂作为膨松剂和着色剂。

    重灾区三:烘焙食品。含铝添加剂广泛用在蛋糕、西饼、甚至某些馒头中。

    重灾区四:部分零食饮料。一些炒货,比如瓜子花生等等,有不法商贩用明矾与工业石蜡炒西瓜子,这种瓜子表面油亮,外观诱人。易罐装饮料中铝的含量比瓶装饮料要高3到5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