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4日 星期四
复旦师生清明祭扫缅怀谈家桢

    科技日报上海4月3日电 (记者王春)今年是谈家桢先生诞辰105周年。4月3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清明节前来到奉贤滨海古园,手持黄色康乃馨,肃立在谈家桢纪念像前,深切缅怀著名遗传学家、杰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及生命科学奠基人、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谈家桢先生。

    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和马红教授代表学校向落成不久的谈家桢先生纪念像敬献了花篮,其他师生依次向前献上手中鲜花并参观了滨海古园内的谈家桢陈列馆。

    谈先生早年曾远赴重洋,成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门下得意弟子,学成归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并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他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他用七十年心血铺就了中国现代遗传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兴盛之路。

    由于谈家桢在遗传学领域内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一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作为谈家桢先生的学生,金力忆起往昔仍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1994年冬天,86岁高龄的谈先生专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拜访金力,畅谈发展生命科学的想法,真诚地邀请他到复旦大学遗传所工作。“对我来说,谈先生是学术巨人,而我虽然有了点成绩,但仍是个晚辈。”金力说,“当时我想到先生当年毅然回国,只手撑起中国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想到先生遭受挫折时依然坚持真理,为遗传学在中国留下绵绵一脉,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先生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而我属于中国。直到现在,一想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总是湿的。如果没有当年那刻骨铭心的一幕,我可能没那么快回到祖国。”在送谈先生离开时,金力扶着先生,轻声说着自己的决定:“请放心,我一定回国。” 信守对先生的承诺,金力放弃了美国国籍和居留权,全职回到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生命科学新的学术带头人。

    近年来,复旦的现代遗传学科、生命科学学科也继承着谈家桢先生的遗志,不断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前进,并且在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现代人类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做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这或许是对谈家桢先生最好的缅怀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