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过国忠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传递了一个信号——在经历了多年飞速发展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光伏产品加工与制造国家,其行业整体发展落入低谷。
连日来,记者在无锡采访时发现,大街小巷、网上网下,都有人在探讨尚德和光伏产业的命运问题。无锡尚德这艘光伏产业的“航空母舰”,何以走到资不抵债的落魄境地?中国光伏产业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企业眼中的财富效应:“两头在外”的光伏成了“香饽饽”
“许多企业家根本不了解光伏,对光伏也不感兴趣。但在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光能境外上市后,‘馒头’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光伏背后的财富效应,吸引了企业家和投资机构的眼球。”河海大学低炭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安文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过去多年,安文一直从事着新能源研究与项目推广工作。在他看来,面对光伏时,不少企业期待着爆发式发展,“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再扩大产能”。他说,财富效应让不少企业失去了理性,“他们认为只要有钱,从国外进口设备,挖几个教授或工程师,招聘一些操作工,就可以规模化生产了”。
随着各地企业蜂拥而上,中国光伏产能占到世界一半以上。其中,江苏光伏产品占全国出口份额55%以上,尚德、天合、阿特斯等皆在世界十大光伏企业之列。
事实上,在上游硅料和硅锭生产中,中国光伏企业很长时间依靠国外技术;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市场未能开启,我国光伏产品90%以上依赖出口。这就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两头在外”。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曾慨叹,如果欧洲大门关闭了,对于光伏企业将是灭顶之灾。在江苏省一个内部研讨会上,曾有学者敲着桌子质疑:“为什么对于可能遭遇的毁灭性危机,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话语权?”
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对未来市场开拓盲目乐观
依据新华社3月21日稿件,中国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此前估计,这个数字可能超过300,“还有不下十几个光伏产业园以上千亿元产值为目标,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早在2008年,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就曾指出:“举国上下建光伏产业园,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于“地方政府偏爱光伏产业”的问题,安文认为,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令地方官员趋之若鹜。
在安文看来:“地方政府盲目乐观。他们普遍认为,光伏产业是低炭产业,是符合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大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市场开拓不存在问题。因此,他们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本投资。”
对此,孟宪淦说:“地方的这种做法忽视了《可再生能源法》总量目标控制的要求。这部指导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就是总量目标。总量目标说白了也就是通过政策来保障市场规模。”
科学规划迟迟未能明晰:在“内忧外患”中期待明天
“无锡尚德走到今天,有欧美国家‘双反’影响,也暴露出我国光伏产业缺乏科学规划的问题。”在分析破产重整的原因时,尚德副总裁龚学进这样说。
“作为未来世界能源制高点,许多国家正在把太阳能开发利用作为长期规划。美国在1997年就推出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德国在10年前就普及了屋顶电站。”在安文看来,一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
他认为,当前全球光伏产业正处在有效调整中,这里有危机也有机遇,“从战略发展出发,政府应加快出台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以强硬措施应对欧美国家‘双反’挤压。同时,推进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推出中国的百千万屋顶计划”。
“我们的光伏企业处在内忧外患中,如果政府再不采取强有力措施,出口形势必将更为艰难,明天就不仅仅是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了。”江苏无锡市环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钟伟表示。(本报北京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