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4日 星期日
农业生产还须粗活细作
张 晶

    千言时评

    “现在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1/3。剩下的或者留在了土地里,或者被雨水冲进河沟,形成污染。”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污染日益严重,这让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心疼不已。

    事实上,不只化肥如此粗放使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在甘肃河西走廊、河套灌区等一些地方,至今还沿用着大水漫灌的方式。豪放的用水方式致使我国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5%,远远低于先进国家70%—80%的水平。

    “多浇水,多施肥,收成好。”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农民心中,深刻地影响着农业耕种方式。对资源长期粗放利用,致使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农村环境进一步污染和恶化。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向“精准”转变,减少资源消耗,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农业精准化生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做到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据测算,通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技术,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的95%,减少化肥使用量的70%以上,节水12%—38%。

    现在,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都将精准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号称“沙漠绿洲”的以色列农业,对精准化种植的要求非常高。它对作物生长期的温度、湿度、植物叶片养分、土壤和水的pH值等都会进行随时监控,对滴灌管的壁厚、滴头间距、滴头流量在不同环境针对不同作物都有一整套的标准。这就保证每一滴水、每一滴肥都能物尽其用。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指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其最终指向是发展精准农业。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源进入精准农业这一新领域;要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突破精准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装备“瓶颈”;要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地区建立精准农业经营示范区,并针对家庭联产承包的分散经营体制,建立相应的精准农业养份信息管理模式。

    和土地打交道,在人们眼中总是粗活。可是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粗活还须细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