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当兵就想上战场
——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特战旅连长刘珪(上)
本报记者 张强 特约记者 李华敏 骆宏望
图为刘珪在进行射击训练。新华社发(李三红摄)

    时代先锋

    清晨六点,一群如山一样挺拔的军人准时集合在粤东某演训场。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连长刘珪全幅武装站在整齐的队列前,部署演训任务,下达作战任务。

    “当兵打仗,练兵打仗,时刻准备上战场。”喊着雄壮的口号,刘珪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一天的战斗冲锋。

    刘珪,党的十八大代表,面若古铜,浓眉如剑。翻开他的履历,科技日报记者心生敬佩:荣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16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被四总部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基层干部”“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被广州军区授予“矢志打赢模范连长”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嘟……嘟……”今年大年二十九除夕夜,一连哨声骤响。“紧急集合!”刘珪掐着秒表,站在撒满烟花纸屑的操场上。

    “4分48秒,不错!”他连连点头。

    有人嘀咕:“大过年的,折腾啥?”

    刘珪面容一肃:“这不是折腾,这是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大年三十也一样!”

    半小时后,哨声又响。这次,两名战士迟到了。

    队列前,刘珪神情肃然:“今天过大年,暂不批评这两名同志,但大家始终要绷紧打仗这根弦。”

    回营路上,有人猜测:“折腾两次,够了吧?”刘珪没吭声。晚上熄灯号响后,战士们刚躺下,哨声突响。

    人员满编,装备齐全。刘珪终于笑了:“军人就该这个样,不分节假日与训练日,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刘珪来自革命老区湖南安化,打小就爱绿军装。2000年10月,已就读湖南汽车机械工程学院的他携笔从戎,来到海南省军区某步兵旅;2002年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2005年毕业,分配到被誉为“南国利剑”的广州军区某特战旅。

    刘珪带的连队,是广州军区的标兵连。可一次与外军同行“交手”,他发现外方有钻芭蕉树等七八种取水方法,一个塑料袋就能煮饭,而我方基本靠自带。审视自己的保障方法,刘珪如坐针毡。

    “假如真打仗,我们怎么办?”晚上,刘珪辗转难眠。第二天,他带着官兵琢磨野外求生技巧。再过几天,他领着官兵不带任何补给上荒岛,一待就是七昼夜。

    “心中想打仗,才会练打仗。”连队组织防化训练,刘珪用催泪瓦斯替代烟雾,每6人一组,带着4个防毒面具关在一间小屋里。

    5分钟后,6名队员摇晃着冲了出来,一个个张大嘴巴,口水、眼泪、鼻涕挂在脸上。

    “有没有打仗的味道?”刘珪问。“有!”大家淌着口水喊。

    妻子陈娟经常“吃醋”:“他想打仗,比想我多。”

    有一晚,陈娟突然被一阵大叫惊醒,原来刘珪在说梦话:“注意隐蔽!注意掩护!”

    陈娟既心疼,又好笑:“这家伙,白天没想够,做梦还想呢。”

    旅政委刘玉成一听这事,哈哈笑了:“刘珪一门心思都放在打仗上,连做梦都想,也没啥奇怪的。”

    一次,军区领导掐着秒表拉动全旅,刘珪的连队比其他连队早到了1分多钟。军区领导评价,这是一支不需要临战准备、不需要临战训练、不需要临战动员的“尖刀部队”,随时可以上战场。

    训练就要跟自己过不去

    “训练不玩命,打仗就丢命。”刘珪挂嘴边的这句话,通俗而深刻。

    刘珪刚当连长时,组织连队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发现有的战士抄近道,有的水壶不装水,防毒面具不带滤毒罐。刘珪看在眼里,没吭声。

    过后不久,刘珪把连队拉到一条直直的县道上,爱抄近路的战士落到了后面,水壶没水的渴得嗓子冒青烟,没带滤毒罐的通过“染毒地域”时呛得直流泪。

    训练结束,讲评时刘珪语重心长地说:“训练场可以抄近路,但战场是没有近路可抄。少跑一米,子弹就会追上你!”

    10公里武装越野训练,有战士掉队,累得坐在地上。刘珪上去一声吼:“会不会死?不会死就顶住!”战士一激灵,爬起来就跑。

    有老兵跟刘珪开玩笑:“你训练起来像魔鬼!”刘珪不怒反笑:“我不是像魔鬼,而是比魔鬼还要魔鬼。”

    记者采访时问战士:“连长训练这么狠,怕吗?”

    “不怕。”战士齐声答,“他看似魔鬼,但却为了战胜魔鬼。”

    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刘珪先后带出20多名训练尖子,有6人被评为全军优秀特种狙击手;旅里组织专业比武,他们连砍下五分之三的金牌,一半的银牌;每年士官选改军事技能考核,他们一个连至少有10人进入全旅前20名。

    “打铁锤要硬,砺剑火要猛。”刘珪这样带兵,而他对自己更像魔鬼,与他温文尔雅的外表相比判若两人。

    刘珪身体条件一般,个头不到1米7,体重不到60公斤,精瘦。刚分到连队当排长时,他军事素质并不拔尖,10公里负重越野,被远远抛在后面。

    “我就不信邪!”刘珪将5公里负重越野当突破口,每天加绑2.5公斤沙绑腿跑两趟,腰部被背囊磨得血汗粘糊,脱衣服要用剪刀剪。

    一次,刘珪右膝跪在滚烫的沙地上,双手举枪,对着胸环靶练瞄准。一分钟、两分钟……1小时过去,刘珪准备站起来,却身子一歪,差点摔倒在地。原来,右脚长时间弯曲早麻了。

    凭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刘珪很快成为军区的训练尖子。有人问刘珪:“有啥绝招?”他回答:“没啥绝招,只有绝不放弃。”

    把每次训练都当成打仗

    刘珪经常告诫连队官兵,离战场越近一些,打赢的把握就多一分。

    一次,连队参加旅里的5公里重装越野考核,队伍刚要出发,却被刘珪叫停:“全部回去,换作战靴!”

    考核结束,向来“领跑”全旅的连队丢了冠,全连士气低落,大家把怨气撒到鞋子上:“要不是连长让我们穿作战靴,保证拿第一。”

    连队官兵的话不无道理,迷彩鞋轻便灵巧,作战靴沉重坚硬,穿作战靴跑步,难度比穿迷彩鞋大,速度降很多。

    有官兵提议,像5公里越野这样用脚板比较多的训练,还是换回迷彩鞋。一向倡导军事民主的刘珪,这回却不容商量:“打仗穿什么,训练就穿什么。”

    提建议的人很委屈:“你是连长,听你的!”刘珪回答:“错!是听战场的!”

    后来,只要是训练,就穿作战靴,成了刘珪连队不容改变的规矩。官兵难免有怨气,可不久后,官兵就服了。那天旅里组织战备拉练,途中突遇大雨,山路泥泞,其他连队官兵连连滑倒,有的通过荆棘地时还被扎伤,只有刘珪连队的官兵走得稳稳当当,第一个到达指定地域。

    一次,连队按计划进行构筑掩体训练,刘珪再三要求:“不求美观,但要符合实战。”

    课后验收。刘珪跳进排长汤勇组织构建的掩体,随手抄起一把工兵锹,朝拍得平平整整的掩体挡墙捅去,一下子倒了一大块。

    “工兵锹都能捅穿,还能挡实弹?挡墙不是装饰,里面有没有装石头?有没有浇水加固?”刘珪质问。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战争拒绝任何表面文章。一点虚功都可能导致十分恶果,要为自己和战友的生命负责。”汤勇心悦诚服,后来他比刘珪还较真。

    “他特别爱较真。”对自己的“爱将”,旅长胡宗平大加称赞,“抓训练再小的事,他都喜欢用打仗的尺子卡一卡。”

    连队组织战斗射击实弹训练,两名战士组成的战斗小组齐头并进,突然一名战士的枪卡了壳。刘珪想,如果这是在战场上怎么办?谁来掩护?

    训练结束,刘珪陷入沉思:“如何应对突然闪现的敌人?”“多个目标同时出现怎么处理?”“战术撤退时怎么防范敌人的追击?”……

    “在实战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坚决不能留死角。”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刘珪研究出了“小组射击”这个新战法。

    这个贴近实战的训练课目很快就得到了旅领导的肯定,“小组射击”迅速在全旅推广。“你的后背交给我”,迅速成为全旅官兵的“名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