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一份写满辛苦的“议案”
本报记者 吴晋娜

    “这是您了解和关注的话题么?”

    看着何代表递来的林场发展材料,再看看她的名片,记者忍不住发问。

    “不是,不是,我不懂这些。”她爽朗地回答。

    何代表,一位来自甘肃的花卉专家,也是一位“新代表”。不用问也知道,她的材料,一定是经过“共同努力”“千锤百炼”得来的,并且在很多人看来具有“重大意义”。

    两会这些天,她总有点紧张。她不知该怎么应对记者的提问,因为她对自己提交的“议案”只是一知半解。

    “我想和您谈谈基层科研人员的生活。”看到这样的情况,记者这样说。

    她在一瞬间放松了。她不再端坐着,一把将满床材料收拾干净;她不再沉默寡言,而是滔滔不绝讲起了属于自己的“议案”。

    这是一份写满辛苦的“议案”。

    “我每天都在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就不能再搞科研了。”她向记者诉苦,1989到2009年,她和团队,只获得了3笔科研经费,总额不过20万。

    在这20年里,他们用这些钱,建立了国内最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众多高收益的新品种。她知道,有梦想的人应该学会坚守;但她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坚守。

    “就算有一天,穷到连一个花卉工人都雇不起了,我也要挽起裤腿,到试验田里守着我的牡丹。”眼泪在她眼里打转儿,“牡丹是我们的国花,杂交牡丹之父却是外国人。别人早就重视种质资源保护了,我们还是很落后。”

    在和记者聊天时,这位“新代表”,道出了心底那份没有提交的“议案”,“很多作物,面临着牡丹一样的困境,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多些关注。”

    “新人”有时挺难,该提什么意见,该说什么话,需要拿捏分寸;但别人的意见听多了,就会“赶鸭子上架”;带着自己不了解的事上两会,自己辛苦不说,也不易合格履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