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雷锋精神父子相传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务部刘全应学雷锋记事
本报记者 张强

    蛇年春节,皖西革命老区一个偏远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又一次收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务部后勤保障中心协理员刘全应寄来的750元钱。20年前,他正是从这个山沟里当兵走出去的。老人们幸福地念叨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子弟兵。

    “父亲就是这样,附近的乡亲,谁有困难,他都要去帮一把,而且不讲报酬。”科技日报曾于2011年12月份刊登过一篇《父亲是盏灯》的文章,介绍了皖西一位老人,一辈子坚持做好事的事迹,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让人感动地是,老人的儿子刘全应继承了父亲的血脉,更继承了父亲那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豁达与乐观。

    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贵校学员刘全应不顾学习训练的劳累、不畏严寒风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送医到病人家里,归途夜幕之中……刘全应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广大青年的学习榜样!”1995年,沈阳炮兵学院收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

    直到这时,刘全应利用课余时间为沈阳军区司令部第三干休所老干部们治病的事迹才被大家知道。

    还记得新兵下连,刘全应来到某海防连。当时的海防部队大都离城镇较远,医疗条件和水平有限。部队训练强度大、标准高,经常有新战士扭伤、拉伤甚至关节错位,既痛苦又影响训练。受慈父的影响,当兵前接触过中医的刘全应主动向一位会针灸推拿的老军医学习,并刻苦自修安徽中医大学中医专业,尝试着为连队官兵服务,帮战友赢得了最佳治疗时间,减轻了伤痛。

    考入军校后,他的特长再次派上用场。几年里,他经常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为数十位同学针灸推拿。久而久之,刘全应的针灸治病的事传播开来。正因如此,老干部们才慕名找到刘全应请求帮助。

    事情发生后,学员队开展了学习刘全应“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活动,他也先后两次被学院表彰为十佳个人、学雷锋标兵和沈阳市沈河区军民共建先进个人。

    身在军营不忘家乡父老

    记者手里有一份1996年10月10日的安徽省六安县《六安青年报》,其中第一版有篇“千里献爱心、游子寄深情”的文章,内容是中秋将至,山东潍坊某部刘全应同志挤出50元钱,寄给家乡山区敬老院的老人们,献上一片爱心,并祝老人们中秋愉快、健康长寿。

    那时,刘全应刚从军校毕业到部队,档案未到、工资未发。可受父亲的影响,他不忘家乡老区的困难老人,还是从有限的津贴费中省出钱寄给了老人们。有位中学生专门给他写来一封信,表示要以他为榜样,多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志青年。

    在家乡,刘全应传承着慈父的无私爱心。每到假期探亲回家,他常为山区的困难乡亲问医送药。村民杨家宝四肢瘫痪,久卧病床,身上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连儿女都不愿走近身边。他却主动为老人治病,给老人极大安慰。经过十多天的针灸、服药,病人言语明显清楚,可他却因劳累过度生了病。老人们夸赞,“还是解放军好啊”!

    现在在外工作较少回去,刘全应不能给老人们治病了,可他还挂念着老人们。每逢佳节,忘不了送去自己的祝福。

    让更多人把雷锋精神传承

    在做好事的同时,刘全应还感染和带动了身边很多人。

    如今,刘全应在单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教育工作,可他依旧没有忘记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积极影响、倡导和发动所在单位的青年团员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他努力学习心理知识,在为困难老职工送医问药的同时,积极疏导心理困惑,有效化解了矛盾问题,促进了单位的和谐、健康发展。

    自2012年起,所在单位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主要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送餐购电;每月开展理发、磨刀、自行车修理、缝纫等服务项目。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深受欢迎,全年义务服务千余人次。为此,他所在单位团组织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团组织和学雷锋先进基层单位。他也先后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两次荣立三等功。

    父亲是盏灯。这盏灯不仅照耀着刘全应不断前行,也照耀着更多追随雷锋脚步的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