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常不怎么关心政治的朋友,饭桌上跟我感慨:两会越来越好看了。我问怎么好看了,他说你看电视里、网上,人话多了,细节多了。无心之语,竟让我一下子醒过神了。
的确,老百姓看政治会议,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媒体的表现。
我们过往的很多政治会议报道,除了报道程序外,就是这“侧记”那“特写”外加“纷纷表示”,就算落木萧萧的冬天也要写得春意盎然花枝乱颤,看得人不是打瞌睡就是鸡皮疙瘩满地。让会外的人觉得,政治会议就是这副样子,总是香喷喷地端着一副“臭架子”。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会场上远比我们表达的精彩。两会上的代表委员敢言能言的不少,针锋相对的辩论也不鲜见,关键是媒体截取和呈现怎样的镜头和场景。比如小组审议和讨论,过去我们司空见惯的报道是“坚决拥护”“十分赞成”这样的大话套话罗列,让无法身临会场的人以为这帮代表委员真就这样乏味。
很多时候,是因为所谓的主流媒体人凭着惯性工作,总怕“越线”,总怕把大事写“小”了,所以因循守旧、亦步亦趋,有时多往前迈一步很是艰难。凭着惯性走,政治会议走上镜头和版面的自然就是一副“臭架子”,高傲得发霉却虚浮得不可接近;媒体人勇敢一点,放下“臭架子”,写的人轻松,读的人也轻松,政治也会变得有趣。
我跑过几年两会,也采访过党代会,深有体会 。一些小组讨论气氛其实没那么沉闷虚浮,发言也比想象的实在,甚至很幽默。有些生动的细节,远比大而不当的套话更让人觉得“这事儿很大”。不是吗?对一场政治会议来说,还有什么比开放、坦率更重要的!民主和自信,不正体现在这些开放坦率的细节里吗?
真正的政治,就融在一个个细节里。
政治会议商量的虽是治国理政的大话题,但对象是一个个民众。民众关心的无非是菜价、房价、看病、上学等等具体的事。这些小细节安排好了,大政治也就及格了。同样,官员、代表也是人,他们的举止言行离老百姓越近,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才会越深。让官员和政治放下“臭架子”,媒体人应该首先放下“臭架子”,也应该勇于做“拆架子”的人。
拆了“臭架子”,小细节才会激活大政治,政治也才会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