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扩大消费“深刻”的内需
杨雪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公布了一组数字,表明中国的文艺演出票几乎世界最贵。吴碧霞表示,虽然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反映文化演出、电影票票价高的问题,但她还要再次呼吁,应合理定价,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目前我国平均演出票价450元,占低、中收入人群月平均收入的22.5%和13.6%。而美国平均每张45美元,占收入人群的1.5%。不仅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来说,看场演出就像吃顿简餐,但这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却是吃顿饕餮大餐。而简餐和大餐的差别不在内容,在价格。

    要说经常吃大餐,显然吃不起;偶尔吃大餐,也显得困难;干脆放弃那份馋劲儿,在家吃点得了。于是我们就“品味”着各种家常饭——后宫女人的争斗,天马行空的改编,现代婆媳的大打出手,让人快乐得快要死掉的大本营,还有让人不再相信爱情的《非诚勿扰》……上述种种,构成了中国老百姓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选择如此之多,堪称绚烂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通俗文化是构成广义文化的一大要素,但当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娱乐节目的同质化竞争,都在强制我们消费这些文化工业流水线上不作任何思考的复制品。老百姓只能换台选择复制品A或复制品B,在集体无意识下被灌输这些复制品输出的价值观。一方面,高昂的票价让老百姓无缘高雅艺术;一方面,通俗的艺术被演绎成烂俗。

    于是,老百姓离高雅艺术的审美越来越远,一部《西游降魔篇》狂揽12亿,而在世界范围好口碑的《悲惨世界》却得不到我们广泛的观影认可。因为这种在观看过程中需要思考的电影,已经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预期。老百姓好不容易花了大价钱,不愿意消费这份深沉与深刻。就这样,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被炒作代替了繁荣,被谩骂代替了批评。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歌剧院一类的文艺院团都是靠政府全额拨款养活,不以市场营利为目标。再看我国演出市场的奢侈定位,我们在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文化产业的服务性?高雅文化接不到地气,剧院影院不能让利于民,再谈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文化产业不能只为有钱人服务,大国文化发展需要根基,根基就是老百姓。来点实在的,让高高在上的演出票电影票“放低身段”,在“快餐式消费”中寻求文化突围。这样,老百姓才能亲近高雅艺术,找到高于现实的心理寄托,获得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这样,国民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