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科学发展 建设幸福新河池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何辛幸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何辛幸。

    转型!发展!跨越!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近年来,革命老区广西河池市综合实力一年一个新台阶、几年一个新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充分体现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池市是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欠发达后发展地区,一些发展指标与中央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待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河池市将顺应全市各族人民求富、求快、求好的热切期盼,追赶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幸福新河池。

    稳中求进 上档进位

    在异常艰难条件下取得宝贵成果

    记者:近年来,从经济到社会,从城乡风貌建设到人的精神面貌,河池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去年河池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却面临很大困境,比如年初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并引发占全市工业40%以上的有色金属全行业长时间停产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河池市去年的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怎样?

    何辛幸:过去一年,可以说是河池市发展历史上遇到罕见困难和最多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虽然十分艰辛,但发展有进步;虽然曲折,但努力有成果。面对年初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全市有色金属全行业长时间停产整顿进而出现大幅度减产减值、国家对全市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区域限批形成极度制约、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造成企业效益严重下滑、红水河上游地区连续三年严重干旱直接影响河池市水电行业恢复正常生产等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中求进,上档进位”为总基调,沉着应对特殊困难,科学驾驭工作全局,坚决实施环境倒逼机制,狠抓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和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全市经济破冰运行,社会事业和其他工作持续进步,取得了在异常艰难条件下的宝贵成果。

    2012年,河池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84亿元。一年来,我们成功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深入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攻坚战,强力推动产业增量提质发展,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稳健推进城乡新貌新风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全市富民强市新跨越

    奋力建设幸福新河池

    记者: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池市接下来的发展应该如何定位,才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何辛幸: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河池经济社会取得了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客观和历史原因,全市发展水平在全区排名仍然靠后,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亟须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竭尽全力改变落后面貌。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将激活各种发展潜力加快释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到位,这是我们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可靠保证;自治区实施《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规划》和“柳来河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大扶持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为的强大动力;河池市强力实施环境倒逼机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正在成型,“区域限批”已经解除,这是我们奋起直追、勇于赶超的有力支撑。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按照“稳进突围、提速发展”总基调,大力实施“两带一区”发展战略(东北部南丹-宜州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南部都安-大化沿江工业和扶贫农业带,西北部东巴凤和天峨长寿养生旅游和特色农业区),强力推进产业增量提质工程、民生保障提升工程、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城乡新貌新风工程、执行力提升工程,再加力度推进“上档进位”,推动全市富民强市新跨越,齐心奋力建设幸福新河池,为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这是河池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缩小发展差距,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河池市经济走出困境,加快发展,顺应全市人民求富、求快、求好,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期盼。

    深入实施环境倒逼机制

    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年以来,河池市受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严重影响,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恢复增长仍需较长时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河池市如何以实施广西提出的环境倒逼机制为契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何辛幸:去年以来,我们深刻汲取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教训,以铁的决心和手腕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治理提升有色金属产业。实施好《广西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用严格的排放标准、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治理、提升有色金属产业。全力服务好复产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推动五吉公司年产3万吨锑冶炼技改及综合回收利用、南方公司年产10万吨铅锑搬迁技改和金河公司年产20万吨电锌一期搬迁技改等项目。引导企业改造搬迁,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南方、金河、成源等16家城区及周边涉重金属企业“出城入园”。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抓好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推进泰星公司年产8000吨精锡技改、鑫锋公司年产500万千伏安时高容量动力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华锡集团、泰星公司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按照“三就地”原则,开发整合资源,提高矿产资源本地加工率,实现就地加工、就地增值、就地纳税。全年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产值250亿元以上。

    扩能提质特色优势工业。提升优质饮用水产业,抓大合小、促优扶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特色酒业,重点推进德胜酒业年产1万吨清酒、中天领御年产1万吨葡萄酒技改搬迁、丹泉酒业物流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碳酸钙产业,积极打造都安碳酸钙产业基地。加快桑蚕-茧丝-丝绸-印染-服装一体化建设,延长茧丝绸产业链,重点推进嘉联公司年产600万米织绸技改、恒业冠华丝绸印染等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质化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广维化工年产20万吨糖蜜制乙醇一期工程等项目。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强化煤电油运保障,抓好市场供求调度管理,保障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生产经营。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改造、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重点支持有色金属、制糖、食品、制药、建材、化工、茧丝绸、饮用水等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为培育年产值超百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集团打下基础。同时,抓好企业技改投资。

    加快拓展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市级工业园区管委会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途径,年内完成河池大任产业园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园、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建设,整合提升现有市级园区和金城江工业集中区,大力支持县级工业园区加快建设。

    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第五轮创新计划和厅市会商确定的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评选和科技能手培养机制。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标准化战略,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市长质量奖,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巩固“三农”基础地位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记者:河池属于后发达、欠发展地区,农村人口众多,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河池市有何举措,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何辛幸:只有农民富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保持粮油生产稳定。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全年粮食种植41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面积27万亩以上。

    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按照错季生产、错峰入市、错位发展的思路,推广特早、特晚、特优品种,壮大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努力提高糖料蔗单产,种植保持在120万亩以上,总产量480万吨以上;桑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以上,产鲜茧200万担以上;蔬菜种植110万亩以上;扩大桑枝食用菌生产规模,年内栽培食用菌1.2亿棒以上。做大香猪、菜牛、山羊等产业以及库区大水面渔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力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坡耕地改造、基本农田整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7万亩。推广良种良法等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超级稻85万亩,实施“三避”技术153万亩,“三免”技术143万亩,农作物间套种技术130万亩。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新增耕地1000公顷以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需求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结合河池市的实际,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何辛幸:对河池而言,现代服务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军,更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质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优化主要景区旅游综合环境。加快实施乡村旅游 “十百千”示范工程,推进广西东巴凤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基地建设和广西盘阳河休闲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县域旅游联盟,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培育旅游市场。办好韦国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深入开展旅游行业“比服务赛质量,争一流创十佳”活动,积极开展“广西优秀旅游县”创建工作,推进国家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全年全市实现旅游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

    提升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加大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研发和生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大力开发与文化结合的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繁荣文化市场,培育消费热点。注重培养文化新人,推出文化精品,提升“河池作家群”、“红水河画风”等影响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抓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全年新增商业网点1000个。加快市中心城区和宜州、南丹、都安等县(市)各类物流市场项目建设,进一步抓好城乡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带动发展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河池“无水港”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消费潜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积极发挥金融部门在提供筹集融通资金方面的作用,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全年实现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记者:“城镇化”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对此,我们有何举措?

    何辛幸:推进适合河池市的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们要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规划》对河池市的发展定位,结合“柳来河一体化”,推进新区新城新村新貌建设,力争今年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6.5%。

    加强城乡规划修编。抓紧做好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河池市新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新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及法定报审工作。开展河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各项城镇规划编制任务。

    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稳步推进东拓战略,以金宜高速、龙江河、国道323线为轴线,拓展城市空间,扩充城市容量。加快河池新城区、金城江城西建设,开工上任北路等项目,竣工水电广场和上任片区、芝田片区路网等项目,加快推进河池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抓好建设路改造,开展城区道路油路建设,加快江北粮食局片区等改造项目。

    推动城乡风貌建设。各县(市、区)要抓好县、镇扩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今年起,每年每个县(市、区)要抓好1个以上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抓好2个以上农村新貌新风试点建设。深入实施特色风貌塑造工程,新开工建设6个风貌改造项目和5个公路沿线立面改造项目。按时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特色名镇名村、村屯风貌综合整治及沿线风貌改造任务。

    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坚决遏制“两违”行为,维护城乡建设管理秩序。进一步完善“城乡清洁工程”长效机制,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成果,提升“南珠杯”参赛质量。

    加大开发扶贫攻坚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记者:河池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全市贫困人口达162万人,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追赶全国广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扶贫工作要有哪些突破?

    何辛幸:转变思路,是实施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我们将深入实施《河池市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其配套文件,今年年内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抓好示范引领。整合资金加快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和旅游扶贫建设。积极开展特困地区贫困户集中安置大会战,加快建设大化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全市年内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1.6万人以上。

    夯实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设施条件,新建屯级道路700条1200公里,力争达800条1500公里。建设100条以上通村水泥路。探索移民扶贫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继续抓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打好岩滩库区遗留问题处理规划攻坚,实施水库移民增收工程,加快移民新村和工贸创业园建设。

    发展扶贫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开发培育扶贫产业,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市、区)建设连片开发扶贫示范区,带动农户加快发展8大扶贫产业,重点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全年新增核桃种植60万亩以上,力争完成80万亩奋斗目标。

    强化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对贫困群众的实用技术、雨露计划、能人培育等培训,抓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加快提升贫困群众自身发展素质和能力。

    推动扶贫帮扶。进一步落实扶贫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扶贫服务队、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深化广东和区内对口帮扶,中直区直、市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推动“村企共建”扶贫开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扶贫攻坚。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绿色发展?

    何辛幸: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进一步打造河池市“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生态文明模范市建设。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规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创新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共建“美丽河池”。年内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提升生态保护质量。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确保市民饮用水源和重点江河水质达标。加快滇桂黔石漠化(河池)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大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重点国家造林工程和“绿满河池”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打造生态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养生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深入实施林下经济“百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带,力争林下经济产值15亿元以上。做大林产品深加工项目增量,提升总产值和附加值,力争林业产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广西河池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管理,分步开展污染区普查工作,推进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和非重点防控区项目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记者: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何辛幸: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我们要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主动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方案,加强与柳州、来宾在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协作、城镇体系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社会建设共管的密切合作,发挥能源资源富集优势,积极承接柳州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茧丝绸、化工和相关配套产业,全面提升河池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大兑现,深化与央企、民企和自治区重点企业合作,引进一批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大放开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市政、医疗、教育、文化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促进全民创业。培育、扶持藤编工艺品、农副加工产品等进出口商品,扩大贸易进出口总量,力争对外贸易平稳回升。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执行河池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定》,加强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对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不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稳步发展。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启动都安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投融资体系改革,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市国投公司为平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抓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记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进一步改善民生方面,河池市有何举措?

    何辛幸: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我们要以民生保障提升工程、开发扶贫攻坚工程为抓手,整合部门、社会资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9%。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72%。突破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升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发展高等教育。坚持“特教特办”抓好特殊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攻坚。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的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强化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有就业能力的居民实现就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

    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继续扩大基本药物保障覆盖面,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扶持和促进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艾滋病防治攻坚和“壮瑶医振兴计划”。

    加强社保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五险”参保人数达106.5万人。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服务、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特殊群体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抓好城乡救助和防灾、救灾、救济等工作。推进社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福利事业。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物价监测预警和督促检查。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弘扬广西精神,继续发扬老区传统,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抓好“六五”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继续抓好“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大防控”工作,认真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依法监管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坚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