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在虚假学术期刊频出背后
曹丙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这一学术期刊被曝光在学校被合并、主管和主办单位不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出版外,《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又被曝光是一本冒用已改名的期刊名义出版的假刊。

    虚假学术期刊频出的乱象背后,是国内发表论文的巨大市场需求。笔者的中学教师朋友每每谈起评职称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发表论文。因为只要在我国要参评职称的,包括医生、护士、记者、中小学教师,甚至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可能都得要发论文才能有资格参评更高一级的职称。据统计,国内每年需要发表的论文数量可能达1180万篇左右,而全国的学术期刊一年能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300万篇。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出现一号多刊、假刊、论文代理、论文买卖等学术期刊乱象丛生。

    要求发表论文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走到唯论文是举的极端。现如今,无论是职称评定、人员晋升,还是学生毕业、人才评价,无不与公开发表的论文挂钩。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计论文数量,这逼得每个大学要统计论文数量。大学再把任务往下面层层分解,最后的结果就是“逼得大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由此导致的是每年我国产生数量巨大的论文垃圾,与此同时却并没带来多少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正向贡献。

    学术评价的“泛论文化”在导致学术期刊乱象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种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论文抄袭、数据造假不一而足。吉林大学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近日就因使用和包含了未经授权的数据而被国际学术期刊《分子与细胞生物化学》撤销。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声誉,进而也影响了我国研究人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学术期刊的功能不可或缺。如果连这里都无法保持一片净土,学术的异化与沉沦也就难以避免。规范学术期刊出版,严惩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势在必行。而只有走出这种“泛论文化”的学术评价导向误区,才能标本兼治,学术期刊的乱象与学术不端行为才能根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