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11年6月,清华毕业生以长跑作别母校。 |
文·本报记者 林莉君
■将新闻进行到底
从广州马拉松大学生选手猝死到上海东华大学生体测猝死,一时间围绕长跑悲剧的话题不断,部分高校、中学甚至以“伤不起”为由取消了长跑。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清华大学,不仅重申不会取消坚持多年的长跑,更是把体育部的百年诞辰放在学校最古老的大礼堂予以庆祝,充分说明了清华对体育的重视。在这所高校,体育究竟代表了什么?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强烈要求“坚决不能取消长跑”
在11月30日举行的清华大学体育部成立100周年新闻通气会上,“部分高校取消长跑”成了热点话题。清华体育部主任刘波说:“事实上体育锻炼是门科学,反对长跑的人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但不能因为偶尔发生学生猝死等安全问题而取消长跑。只要讲究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持之以恒,是可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发生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清华就已经长跑成风。清华体育部教授陈蒂侨告诉记者,当时校园内没有长跑场地,很多学生就从学校出发跑向体育大学、圆明园或者颐和园等地,长跑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传统。
2010年,清华曾考虑过要不要取消长跑的问题,刘波回忆说:“当时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每次测男子3000米,女子1500米的时候,学校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国家要求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是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当时有老师提出学校标准应该和国家的标准相统一。我们就有这方面的犹豫,但是并没有正式公布。我听说当时就有校友、学生给校领导信箱写信,他们认为长跑项目是清华的一个很好的传统,虽然跑的时候很痛苦,但他们现在已经成为这项运动的受益人,强烈要求不要取消长跑。”
曾在国际国内百米大赛中斩获多项荣誉、被媒体称为“眼镜飞人”的清华学生胡凯,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本以为同学们会皆大欢喜,结果不仅仅校友、老教师反对,在校生也强烈反对。当时在一家著名的社交网站上,所有的同学都要求坚决不能取消长跑。有同学说,取消长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就仅仅成了一句口号;还有同学表示,不经过3000米、1500米的洗礼,就不像真正的清华人,毕业证书上就缺了点光彩。”
北京市大体协教学群体科研部部长张威表示:“长跑是必要的、长跑没有错,错在缺乏科学的锻炼和科学地评价自己的体能状况。”他建议,应当以适当的频率进行不少于40分钟的有氧锻炼。
在这里,体育课不及格学生不能毕业
在清华大学,有“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不能毕业的。
这项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清华体育部成立初期。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的马约翰教授执教清华52年。期间,他建议学校规定:体育不合格者不能留学。
我国著名诗人、教育家吴宓在1916年理该毕业留美的时候,被清华“五项运动测试”挡住了道。其在《吴宓自编年谱》中写道:“不幸本学期成绩中之‘体育’一门,体育科……竟给宓不及格,五种运动之考试不及格,校医兼‘生理卫生学’教授、美国人Bolt医士检查身体,批定‘宓虽无疾病,但体弱,且患有眼角膜炎,须医治,故宓本年似不易出洋。’于是校长批示,布告:吴宓应留校一年、练习体育、医治目疾”。吴宓为此发奋练习了半年,达标后赴美留学。当时在清华读书的闻一多和梁秋实为了体育达标,也曾在体育馆内游泳池里使出浑身力气,刻苦训练,奋力游向彼岸。
马约翰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当时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100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一点儿样,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吧!”“从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要求大家不仅念书要好,体育也要好;功课要棒,身体也要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园里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每天下午4点半,学校的大喇叭响起来:“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师生们纷纷走出教室参加锻炼,操场上、校园的路上,到处是跑步的人群,龙腾虎跃,蔚为壮观。
目前,清华全校范围内已经开设了40多门体育课。刘波告诉记者:“体育课贯穿本科四年,从及格的比率来看,学生体质测试分数从大一到大三,每年大概有4%—5%的提高。”如今,清华大学已经把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提升至招生环节。“从两年前开始,在自主招生的复试当中增加了体质测试的环节,可以给予额外的加分。现在导向作用初步显现。本来高二后很多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现在部分高三学生为了在自主招生中有更好表现,开始每天挤出时间来锻炼。”刘波说。
在这里,体育造成完全人格
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曾是清华田径队专攻竞走的运动员。在12月1日清华体育部百年诞辰庆祝大会上,他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说:“强壮的身体给了我充足的精力,在大学四年我修完了生物系和数学系双学位要求的所有学分。以生物系年级第一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回想起来,正是那一时期高强度的训练、学习经历培养了我日后自律、高效地处理各种工作的能力,从那时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为日后繁重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强化了永不服输、公平竞争的性格,使我日后的科研生涯受益匪浅,转眼间,我从清华本科毕业已经23年半,体育锻炼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早在马约翰执教清华期间,就倡导“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的体育思想,提出著名的“运动迁移规律”——运动场上得来的各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可体现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他认为“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刻苦的锻炼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
1952年,教育家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继承和发扬了清华体育的优良传统,他亲自手抓学校体育,强调“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统一”。
改革开放后,清华体育工作进入创新发展时期,学校将体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方面,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将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轨道。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培养出许多“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大家”。回忆清华大学的体育历史,清华人不无自豪地说:在一定程度上,清华大学真正理解了体育的教育意义,学校也正在按照教育规律办体育。
———— 延伸阅读 ————
部分“大家”和体育
梁思成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1915年进入清华大学,他常笑着对后辈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钱伟长 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不仅成了田径场上的“五虎将”之一,出人意料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而且后来竟以13.4秒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汤佩松 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1917年进入清华大学。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艺”(费孝通回忆,他不但球打得好,而且文才也颇得朱自清的赏识)。他颇具运动天赋,尤其在足球、棒球、田径方面表现突出,1924年曾获得代表华北区参加第三次全国运动会的资格。汤佩松还是全校少数几名获得“全能奖”的体育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