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有关研究的杂谈
□ 金山软件首席执行官 张宏江

    最近,许多朋友就我获得2012年的ACM SIGMM的杰出技术成就奖一事向我表示祝贺,不免聊到中国的教育环境,包括最近发生的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的事件——原本应属于个人选择、他人无权置喙的小事,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又一波热议。

    教育的下一站是科研,我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些年来对国内科研环境的观察,及我自己做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不因功利而浮躁

    一切要从十三年前说起。

    1999年4月我回到北京,加入了新建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我的愿望就是帮助这个新生的、富于希望却仍稚弱的机构强壮起来,把这个国家最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招揽到手,以我的科研的经验和专业积淀和他们一道创造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这个愿望看起来并不难,但在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前,几乎没有跨国IT业巨擘在华设立基础研究机构,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任务就是如何把这些刚走出校门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青人培养成为一流的科研人才。

    起初,在我负责的多媒体计算组,除我以外就只有十几位国内高校背景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年以来,我始终都以曾和这些富于才华又勤奋的同事们共同开创中国多媒体研究社区的新局面为荣——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且踏踏实实、不介意吃苦,但客观地说,他们身上也被印上了鲜明的那个年代高等教育的烙印,比如把握不好科研选题、不清楚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点,分不清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缺乏研究的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等等。不过,与上述不足相比,这些年轻人才最最缺乏的还是寻找和定义问题的能力,这使得他们的才华和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为帮助这些青年人才更进一步,我和研究院的几位创始人一起付出了很多努力。2000年起,我的团队开始在ACM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发表论文,那是这个大会接收的来自中国的第一篇论文。十二年后,我获得ACM颁发的多媒体杰出技术成就奖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篇论文为起点。

    十多年前的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弱点主要是视野和方法。而今,除这些问题之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浮躁和功利心。

    2012年3月,《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截至2010年,中国出版的、可供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达到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

    当撰写和发表论文不是出自对学术的痴迷和颖悟,而是为业务考核等功利性目标的达成,这种心态下,论文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目前中国每年产出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和比例却很低。数据显示,约70%的“中国造”论文自发表之后就没有被引用过哪怕是一次。

    或许是因为不少本该淡泊、勤奋的学术人都忙不迭地筹划着用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用更多的论文来博取有关部门和领导们的肯定,才会出现把科研界当成制造业来批量生产论文的局面,或者很多科技从业者当初可能是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洪流中脱颖而出的考试高手,但他们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未必是自由、自觉追寻梦想的结果——反而可能是被师长们和亲友们说服、误入“歧途”的。

    耐得住寂寞

    中国有许多诚实的、有壮志的青年人渴望凭借实实在在的奋斗来实现自己学术上的梦想。我有幸和许多这样的青年人一起工作过,更愿意将自己多年来遵循的一些“守则”与心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努力避免以下陷阱:一是光读不做、一味拖延,那会让你一事无成;二是浅尝辄止,与“发现”和成果失之交臂;三是缺乏核心、没有体系,不能把精力投入最重要的事上;四是不善交流、缺乏反馈,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花费了大量心血,却走上了别人早已走过的路。

    至于做研究的守则,首先要找到真正的兴趣方向,兴趣不足往往会导致浅尝辄止。拿我自己做例子,在锁定计算机多媒体研究领域前,我“越界”过好几次: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无线电电子学;在电子部54所工作期间我从事的是微波通讯相关的研发;赴丹麦技术大学读博士,我转研了遥感图像分析;直到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研究院,我才真正开始深入钻研多媒体,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是研究的重要部分,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大量的数据、可重复的深入探索和分析来追求结果,而不是满足于获得肤浅的、无用的、无法重现的简单结论。

    第三,当你采取的方法不能导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应仔细检查每项数据、每个步骤,若最终发现有错误应勇于承认。承认错误是一位研究员最令人钦佩的特质之一。因此,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妨坦率地承认错误,从头开始。

    第四,论文写作力求严格认真。英语水平不是写论文的最大障碍,坏习惯才是,所以培养和坚持好的习惯至关重要,比如反复阅读、反复修改,做个完美主义者。另外,投文章要着眼于最高级别的会议和期刊,而不是降低标准、“小富即安”,毕竟重要的不是论文的数量,而是影响力。

    第五,积极的合作、讨论,与学术界同仁共享你的思想与成果。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永不做假,努力培养自己形成真正的“学者品格”,包括远离并鄙视任何形式的造假、夸大、抄袭、一稿多投等等。这意味着缜密的实验设计、即便细节也一丝不苟的实验进程与“先让自己确信 ,再去说服他人”的态度。

    我期待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环境是能让每一个选择投身于此的人都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充满激情地去探索,而不仅仅是因为成绩好,不仅仅是因为导师喜欢,更不是因为被选择。学术信念与热爱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因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平淡甚至枯燥的事,需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需要在某一领域创造出新研究成果的那股冲劲。只有这样,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因功利而浮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