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一块金字招牌 三个500亿产业
——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侧记
通讯员 李玉亮 赵新成

   我国汽车零配部件产业一项历史性的技术革新在山东省莱芜市新鲜“出炉”。10月10日,在该市新艺冶金粉末制品公司的车间里,一件件密度达到7.62g/cm3的汽车零配件从各种挤压设备中流水线生产出来。

    “目前国内其他企业只能生产出密度在7.1左右的零部件,这些低密度产品只能用在低档汽车上。我们的产品密度非常接近钢铁的密度7.8g/cm3,可与钢铁制品相媲美,其生产技术走在了国际前沿。”公司董事长吕元之高兴地说。在今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上,国内外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产品密度在同类产品中居国际领先水平。传统的低密度制品每吨只能卖到1.5万—2万元,这种新型高密度制品每吨却能卖到3万—4万元。这一项目投产后,可使企业形成年产1万吨低合金高密度粉末冶金结构件的生产能力,企业总产能将达到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7亿元。

    莱芜于2003年经国际科技部批复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8年来,该市把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工作来抓,初步形成了以新型钢材及深加工、粉末冶金及制品、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加工、特种纤维、新型建材、煤化工、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生物医用材料、氟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为重点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发展到15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31%;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1家,国家级6家,过亿元的有19家,过10亿元的有4家,实现产业产值44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7%,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3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提高到22.5%,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紧紧围绕全市现有的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泰钢工业园等功能区建设,重点培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发展,实现了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莱芜市科技局局长冯兆华说。

    新型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享誉国内。莱芜钢铁总产量达到了2000万吨,产品有宽厚板、中宽带钢、冷轧薄板、不锈钢,100—900mm的全规格H型钢等新型钢铁材料,年产量600万吨。深加工企业发展到68家,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特别是利用楔横轧轧制技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已有中兴汽车、汇锋轴齿等9家企业,形成了年产5万吨楔横轧轧制汽车零部件的能力,产品为一汽、重汽、哈飞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配套。

    粉末冶金产业国内领先。钢铁粉末冶金是莱芜最具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先后承担了2个863计划和1个国际科技支撑计划,形成了以莱钢集团粉末冶金公司、新艺制品公司为龙头、24家企业为骨干的粉末冶金生产加工产业链,制粉、制件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和3万吨,其中制粉在全国的市场占有量达到3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钢铁粉末冶金研发和生产基地。

    特种纤维产业异军突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国内三大纤维之一,规模化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莱芜爱地高分子公司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的聚乙烯纤维生产线,产能已达3000吨,并建设了山东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润达化工公司利用其生产的酚醛树脂研制开发了酚醛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去年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

    电子材料产业蓬勃发展。莱芜的电子材料主要有挠性覆铜板、超薄铜箔、电子PI膜,铜箔厚度仅为45mm以下,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形成了400万平方米的挠性覆铜板的能力,投资2.7亿元的与覆铜板配套的PI膜项目今年将投入生产。同时,无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张,并基本形成了集群式发展。

    莱芜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产业大鳄的高度关注,纷纷“抢滩”寻求合作机会。世界500强之一的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收购了爱地高分子部分股权,并将在广州的相关生产线迁到莱芜,努力把莱芜建设成为集团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山东东岳集团则和莱芜汶河化工公司合作,于“十二五”时期投资20多亿元,在莱芜建设高科技型的氟材料产业园。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莱芜将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研究好发展战略规划,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全市培植起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3个‘500亿产业’,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届时,莱芜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将呈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也为全国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做出贡献。”冯兆华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