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江南大学:“协同”中实现“双赢”
本报通讯员 李佳敏 舒媛媛

    坚定不移谋创新

    近日,江南大学与无锡市合作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正式签约,无锡市人民政府将投入20亿元建设资金、前5年每年3000万元运行经费和300亩建设用地来支持办学……

    “教育和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这次市政府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无锡医学院,是校地双方发挥互补优势、拓展合作内涵的新举措、新实践,对于进一步完善江南大学学科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对于进一步提高无锡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无锡市市委书记毛小平说。

    无锡医学院的启动建设,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江南大学在融入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中第6个新建或组建学院。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一系列学科的调整,既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主动对接 整合学科资源造“引擎”

    回溯独立建校半个世纪的历史,江南大学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纺织等领域。“彰显轻工特色、选择性卓越”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多年来,学校取得了包括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势学科排名跃升等成效,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那么,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所传统轻工优势高校,如何结合国家、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之中?如何推进与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创新引擎”?这些问题,始终是江南大学领导层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江南大学是如何来探索与实践的?

    “我们既要放眼全国,保持食品轻工领域的学科优势;也要着眼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把全力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满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以学科建设,带动社会服务;以内涵提升,树立学校品牌。”校党委书记武贵龙一席话道出了江南大学的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无锡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为了把办学优势转化成服务优势,江南大学将培养行业所需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通过一系列的学科资源整合和提升,在融入与促进城市发展上不断寻求新的路径。

    2007年,学校将医学系和生物工程学院的生物制药系进行组合,成立医药学院,支撑地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08年将土木工程系和生物工程学院的的环境工程系进行组合,成立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对接地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2009年将设计学院的动画系和信息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系进行组合,新建数字媒体学院,支撑地方动漫创意产业发展;2010年,合并教育学院、文学院和艺术学院,成立人文学院,对接和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城市人文的建设发展;2010年,合并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全国首家实体性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支撑物联网产业和感知中国中心建设;今年,又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对接地方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目前,这些新建或组建的学院发展态势良好。医药学院组建当年,无锡市生物医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落户该学院,独立申报获批“江苏省生物医药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学院微生态水处理剂以及药用氨基酸发酵工艺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地在江苏苏中药业集团、无锡晶海氨基酸药业以及扬州天健动物药业等企业实施产业化转化并获得相关药证2份,累计产值超过4.5亿元,利税超过1亿元。

    环境和土木工程学院主动服务无锡的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与无锡惠联科轮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200吨/日生活垃圾渗滤液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餐厨有机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能源化、产业化利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样版。同时,环土学院积极参与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建设,承担了无锡水专项“城市生态水系的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子课题研究,该研究成果为保障河网地区城市和太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水生态系统稳定,发挥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功能,支撑苏锡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动漫产业,是无锡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无锡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已处全国前列。数字媒体学院依托学科特色不断挖掘社会服务潜力,目前,学院已具备在公共空间交互展示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基于智能计算的虚拟三维展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软件编制和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完成的世博会中国馆序厅动画展示系统、无锡博物院馆藏文物数字虚拟展示系统、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导视设计等多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深受行业内外好评。

    人文学院参与策划和文本创作的大型人文系列电视片《说吴》成功推出,成为传播展示吴文化和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

    物联网工程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在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增了一级博士点1个,建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并先后与200余家物联网企业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合同金额达1.3亿元。

    深度参与  市校全面合作建“智库”

    大学和城市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大学作为智力“高地”,通过创造知识和输出思想,同城市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十一五”期间,江南大学成立了以研究无锡地方经济社会为主要任务的校级研究平台——江南发展研究院。与无锡市先后合作共建了25个人文社科类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政策性和对策性研究,提供政府战略咨询服务。目前,这些中心每年举行各类讲座100多场,提供研究报告20多份,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无锡城市发展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其中,全国首家低碳城市研究中心——“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制定完成了《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无锡的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多个领域的低碳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以该中心为主体组织申报建设的“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高效低碳核心技术,为无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日前,以“无锡预防腐败研究中心”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整合全校研究队伍,江南大学积极应标申报“江苏省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并最终成功获批,成为26家授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之一,为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共建发展共同体,协同创新,共生共荣,一直是江南大学和无锡共同谱写的前进篇章。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江南大学每年平均招收当地高中毕业生200名,占总招生数的4%;而每年毕业生的33%在无锡地区就业,每年为地方输送了一千多名本科人才。

    大学建在当地,也为在职人员的学历提高提供了资源条件,5年来,一万多名基础教育师资得到了各种形式的培训。2010年7月,15名无锡的“530”领军人才受聘为江南大学兼职教授,如今,“530”人才陆续授聘,参与学校的科研创新和研究生培养,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共赢目标。

    在科研开发方面,2009年以来学校与无锡市的横向合同金额达1.86亿元。与无锡市合作建立的江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探索多元化的成果转化和辐射模式,为成果转化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跟踪保障。

    同时,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 “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研发成果在无锡市市民中心、无锡朝阳集团等单位得到推广应用,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种“感知能耗,智慧监管”的节能行动模式,发挥了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学校注重发挥智囊咨询作用,校领导列席政府工作会议,对政府决策提出建议;共同主持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大学为地方牵线,组成友好城市关系;通过挂职交流等举措,为各级政府机构输送了一批优秀管理干部。

    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大学对城市的影响力,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对江南大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把江南大学的发展纳入了主体工作。频繁到大学调研、指导工作,参与大学的各项重要活动;大力支持大学新校区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学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大学成了城市创新的源泉。高等院校的数量、规模和层次,决定着一个城市品位的高低和发展的快慢。无锡的转型发展,需要大学的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撑;江南大学的繁荣发展,也需要无锡的开放包容和鼎力支持。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建设生态城、高科技城、旅游服务城、宜居城的目标,描绘出了无锡在未来5年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

    “作为处于无锡的大学,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与无锡一样充满创新活力,与无锡一样快速发展,与无锡一样享誉海内外的大学,为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江南大学陈坚校长如是说。

    生于斯,长于斯,无锡所需,江大所为。江南大学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实际行动融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与无锡同频共振,成为无锡的知识殿堂、创新源泉、文化名片和精神家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