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抓住转型做文章
——南通崇川区积极探索具有主城区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待平

    聚焦科技创新工程

    既然有枯枝落叶,也就有新芽萌发。这个冬天,近代产业第一城南通与其他沿海城市一样,正演绎着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伴随着一部分资源消耗大、排放污染高、技术层次低企业退城进郊,位于中心城区的南通崇川区已经萌发了一批“创新的种子”。

    11月28日,在南通崇川区政府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南通高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上,南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国华对这一创新载体给予热切的期望:“市委、市政府将积极支持崇川区把南工大专家、团队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主城区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整合在一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主城区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

    根据协议,双方通过共建,努力将高技术研究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等于一体的研究型、开放式产学研合作基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人才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摊开南通地图,崇川与郊县面积远远无法相比。面积和人口分别为南通市的1.17%和7.49%。然而在这片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崇川区借助谋划于先的转型调整,实现了几何裂变的发展效应。

    2010年,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亿元的GDP,产生1.02亿元财政收入。诞生出中远船务、中远川崎、富士通电子、南通醋纤、万达锅炉、金通灵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造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出南通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没土地、没空间,但有大脑!” 崇川区区委书记吴旭站在地图前对记者说。

    “大脑”指的就是崇川在各个区县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等高校院所坐落于此;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1291人。

    张国华说,当前,南通正处于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和铸造发展新辉煌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创新驱动,首先是要搞创新。按照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崇川区的GDP要达到7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3亿元。实现这一点,靠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方式,不可能,发展空间、承载能力都不够。许多基层干部和百姓都说,崇川就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区域的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在螺丝壳里做成大道场?

    如何扬长避短,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崇川区党政一班人认真分析了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以及自身条件,以科学发展的思路来破解城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寻求未来制高点。一方面,依托驻区大学、院所和科技人才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高技术船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打造创新型城区;另一方面,放大近代第一城的品牌效应,发展总部经济、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几年下来,全区经济总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发展迅猛,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同类主城区位居前列。

    宽松的经济环境下,“转型”在许多地方停留为一种认识。但是,崇川区的领导却认为,驾驭区域经济,当打破思维定势,冷的时候要敢“热”,热的时候要冷思考,这样才能在经济热点交替中柳暗花明。

    “科学发展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对旧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一种扬弃”,“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搞不好招才引智,用对待加工制造业的办法引不来服务业,也搞不好服务业”……在崇川区采访中,记者所到之处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让人感到转型发展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过去,崇川早已形成了以轻纺服装、机电加工、港口物流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随着新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产业群,与新的城市格局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不协调。中小传统产业占用了80%的土地资源,产出和税收贡献份额却不到20%,严重阻碍了寸金寸土的区域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把发展动力由以扩张性投资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始终把创新崇川建设作为“趁势超越,加快转型”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确立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纵深部署。

    区委、区政府对先后出台的有关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加大了兑现力度,有力推动创新崇川建设。通过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0年内享受科技政策税收减免1个多亿。全力推进“双百双十”“双重”项目建设,给予土地出让和种子资金等支持,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设立20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对创业人才给予安家补助,对科技领军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全年专利资助经费达到509.74万元,有力促进了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一大批企业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中远船务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富士通、金通灵两家企业率先设立国外研发中心。太平洋水处理获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中远船务海工装备研究院获批省级重大研发机构,全省6家、南通市唯一一家获批。新增太平洋水处理、富士通微电子等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5家。

    同时,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全区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5.2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0.2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7家,从业人员2125人,其中本科以上1400人。全市科技孵化器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崇川区召开,国家级崇川科技创业园顺利按期开园。观音山科技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孵化器。

    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比上年增长104%,占工业投入比重33.8%,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28.1%,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