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改革开放30多年,江阴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率先发展,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为什么是江阴?是什么成就了江阴的率先科学发展?迈入“十二五”,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复杂形势,在创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江阴人又将如何谱写新的篇章?请看——
金秋十月,一场科技、资本与人才“联姻”的盛宴正在酝酿,一场关于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动员大会即将揭幕。
地处江尾海头,扼长江“咽喉”之要塞。江阴从不乏故事。
时光倒转,回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没人料想到,27年之后的1991年,一项来自江阴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的一项决定,会让这个特殊的日子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人们铭记,并演绎出了更多更深远的内涵——一年一度的江阴科技节由此开端,“科技”二字潜移默化成节日,更与这座创新之城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20年风雨无阻,这个自创的节日始终被江阴人坚守着,执着地绽放在每年的金秋。
容川纳海,气吞万里,兼具智慧与胸襟。江阴人亦气度不凡。
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尽管行政区划仅是县级,“十一五”期间江阴已获得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为什么是江阴?是什么成就了江阴的率先科学发展?迈入“十二五”,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复杂形势,在创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江阴人又将如何谱写新的篇章?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江阴,一探究竟。
“创新范本”:科技创新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产业发展靠什么,城市转型靠什么?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答案。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改革开放30多年,江阴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率先发展,大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大企业、大集团迅猛发展,法尔胜、阳光、海澜、华西、三房巷、双良等31家上市公司共同谱写了股市“江阴板块”的传奇。
江阴是在全国县(市)中率先实施“科技兴市”的地区,实践证明:通过科技的驱动,江阴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早在2005年末,江阴就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达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然而,有着创新传统的江阴人,没有就此止步。
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江阴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脑子里画起了一连串的问号。
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深刻地领悟到,城市,不单是一个财富积聚、高楼林立的地理空间,更不是由写在纸上的各种统计数字组成的图表报告。
2006年, 江阴市在经济转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在自加“压力”。他们要把江阴市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城、生态文明城……争当“科学发展先行者”。
先行者,总要率先经受智慧的考验。
发展,“要以民生为本,以民富为纲,以民享为先,以民安为基,以民强为重。”而民生和民富的基础是企业要强、经济要强。
那么,如何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让经济在资源环境使用临近极限中实现稳步增长、可持续发展?
总结历史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江阴人认为,当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完善“科技+人才+资本”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资本助推”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江阴“科技创新创业8大推进计划”应运而生。
以实施产学研合作“三新”战略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年前,在江阴产学研合作的“联姻”名单上,开列着30家国内高校院所和68家江阴重点骨干企业;
5年后,这一数字已经成几何般裂变增长,如今已有20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与无锡企业广泛开展1443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研发经费65.2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186.3亿元,产品销售超1000亿元。
这要归功于2006年江阴成立的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有人评价,通过率先建设区域产学研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江阴打造了一条由研发直通产业的“纵贯线”。
通过实施以“新合作、新技术、新产业”为核心的“三新”战略,出台联盟规划、制定扶持政策、组建七大产业技术联盟,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项目超市等创新举措,江阴的产学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施“三新”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做法更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誉为“江阴经验”。
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以来,江阴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显著增强,专利申请量以每年新增1000件以上的速度增长,不断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专利申请量1208件,2008年达2524件,2009年达3742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450%和427%。
一方面,全市企业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三自”道路,另一方面,江阴积极构建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使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以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也许这不可想象,18位世界一流的技术、投资、管理人才,云集在一个县级市的民营企业。
但在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确汇聚了这样一群人才,经过短短一年多的研发,创造了1.5兆瓦风电整机在核心控制和优化载荷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三年内实现年产超20亿的目标。
这仅仅是江阴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战略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形势,按照“445计划”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江阴积极编制新兴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通过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成功探索出了“一年研发、两年成长、三年裂变”的科技创业模式,新兴产业领域孵化企业规模化日趋显现。累计落户无锡“530”项目113项,产业化率平均已达47%,截止到2010年底,累计年销售超1000万元的“530”企业达5家,超500万元的“530”企业达6家。
江阴成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江阴独特的做法,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手抓传统产业高新化和品牌化,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记者调研发现,5年来,在江阴,一条以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一场创新驱动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飞跃正在酝酿。
战略布局:创新驱动抢占时代发展先机
“醒得早,看得准,起得快,跑得稳”。如果将江阴比做一个人,目光超前,快人快语,稳扎稳打就是他一贯的风格。
“到2015年,苏南地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二五”开局之年,江苏第一个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成为江苏实施创新工程的重点任务。
此外,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获批,标志着长三角将在真正意义上实施深度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是机遇,更是挑战。
环视四周,长三角的城市强手们无不争相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面对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区域和城市竞争,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特征和不断增大的经济转型压力,江阴当有何作为?
“创新,就是快人一拍,什么都比别人想得早一点,做得快一点。”
没错,江阴踏响的,正是创新的鼓点。
“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江阴人清晰地意识到,彰显城市特色、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优势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主要焦点。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正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以何应对?
“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千百年来,江阴人的精神浸润着奔腾不息、气势如虹的长江文化,江阴人一向敢想,敢闯,更敢干。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江阴人认为,必须要走出一条既体现历史的传承和延伸,更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具有江阴鲜明地域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江阴科技局局长赵志军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要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制度创新、人才支撑、金融助推,努力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网络互动、开放合作,融入全球的具有江阴鲜明地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推进产业高新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加快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城市的从来都不只是激情和梦想,更是脚踏实地的举措与思路。
——要在培植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的目标,将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双轮驱动”,增强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要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发挥江阴产学研联盟及七大产业技术联盟作用,围绕“新合作、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形成“企业主体突出、市场机制成熟、成果转化迅速”的产学研合作“江阴品牌”,努力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以创建国家级功能性载体为目标,大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深入推进科技项目从创业园、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园区的“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一站式发展模式建设,“一企一策”推动龙头重点骨干型创业企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助推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
——要在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突出科技投入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
——要在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上取得新突破。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组建一支研发队伍、依托一家重点高校、形成一个合作模式、加大一笔研发投入、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的“五个一”要求,建好企业各类研发中心,提高企业专利、标准、品牌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增强企业市场话语权争夺能力,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
——要在发挥科技金融结合的倍增效应上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江阴科技金融22条”,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依托江阴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联盟,有效汇聚引导各类资金对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加速裂变发展,打造全国县市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的示范区和样板区。
从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到科技投入,从专利标准到科技金融结合,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纵观江阴的“十二五”科技新举措,正为构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埋下坚定的基石。
以创新为驱动,全力以赴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最大限度的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的江阴科技蓝图并不遥远——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
培育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培育国家、省科技创新型企业100家,培育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300家;培育科技型上市公司20家;培育100家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2000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0只以上;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
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0项,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建重大合作平台4家以上;累计授权专利超2000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超7000件;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达到1500人;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3%。
万里长江奔涌,一路越天险要塞无数。
扼长江之“咽喉”,吸纳江水的气度与激情,在回应时代的答卷上,一场新的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这座江尾海头的创新之城酝酿,生发,绵延……
■江阴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巡礼
1.国家级荣誉:
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先进集体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
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
2.省级荣誉:
连续3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科技投入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院省合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科技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R&D资源清查先进单位
3.2010年江阴市获省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
法尔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法尔胜新日制铁缆索有限公司耐久型超高强度平行钢丝拉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高品质中高碳特殊钢棒线材连续生产技术与工艺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特钢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江阴市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
江阴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风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江阴软件特色产业基地
5.建成国家、江苏省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江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江阴市百桥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
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
江苏江阴软件园
江阴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
江苏江阴金属材料检测与服务平台
江苏江阴软件测试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
6.拥有国家、江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法尔胜集团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申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软塑材料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法尔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金属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阴市黄山船舶配件有限公司江苏省船舶舾装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风力发电机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液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雪豹日化有限公司江苏省生物蛋白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7.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江阴市江顺模具有限公司
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海陆装饰有限公司
江苏方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新闻链接
1991年9月17日,江阴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决定,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纪念日——10月16日为江阴市科技节。自199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6日前后,江阴市都召开科技节大会,总结科技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明确任务,鼓足干劲,营造氛围,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每年科技节大会上,市委、政府都重奖对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进入“十一五”以来,江阴根据每年科技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不同的科技节主题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2006年第十六届科技节,突出政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2007年第十七届科技节,突出节能环保,在全省率先发起了节能环保科技促进行动;2008年第十八届科技节,突出功能平台打造,又率先发起全国县市首届“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高层论坛;2009年第十九届科技节,突出产业转型优化发展,开展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落实无锡“千人计划”推进大会,在全市不断营造了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烈氛围。2010年的第二十届科技节又组建了无锡“国际人才特区”江阴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包括100家海内外风投、创投、产业基金及金融机构,在此次大会上,各类创投和产业基金与江阴达成了总投资达45亿元的创投产业基金合作项目。14家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企业贷款授信323亿元,并向其中28家科技创业型中小企业贷款10.67亿元。
一年一度的江阴市科技节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今年,是江阴市第21届科技节,同时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江阴市委、市政府将通过举办科技节,认真总结和表彰“十一五”科技创新成就,部署“十二五”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上下积极投身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为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市,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提供持久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