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引关注

    □ 蒋廷玉 张文莉

    近日,在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研讨会上,常熟理工学院“晒”出对接地方核心产业群、成立多个行业学院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江苏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作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重点,抓住了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表示。

    11所高校展示探索实践

    当前我国正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首发于南京。”省高教学会会长丁晓昌说。

    据了解,江苏省现有普通高校167所,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50多所。研讨会上,11所高校展示了各自的探索实践。

    全面实施工程化项目化教学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的做法。“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做中学、学中做’教育模式。”该院院长史金飞解释说,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方法,近年来被德国、美国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包括本科教育在内的工程人才培养,并被麻省理工学院等视为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金陵科技学院,把“扎根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作为发展第一战略,学校与南京市21个政府部门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校企联盟”,全校44个专业中有27个与南京“488”产业发展方向对接。

    发展规模还需“加油”

    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虽然下了“先手棋”,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不论是规模还是应用水平都需进一步提升。

    业界人士直言,一些高校在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应对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化绩效评价中变得功利、浮躁,以升格、做大为追求,大学理性精神缺失,院校、专业出现高度同质化,过度的资源竞争和浪费现象并存。此外,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学科和专业,规模和占比均较小,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微电子、大数据等新兴学科和专业,布局亟待加快。师资队伍由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应用型并重转变比较困难,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素质整体不高。

    江苏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还面临多重障碍。观念上,学界对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界定存在不同理解,社会上对应用型大学的层级存在认识误区。体制上,校企合作的权责关系缺乏法律保障,“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制度化途径。政策保障上,大学分类评价体系改革尚未同步跟进,应用型高校的资源保障不足或被挤压,招生上未能深度体现产业需求。

    “高水平”成为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要强化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定位,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张大良表示,要着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尽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研究团队,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分类评价是当务之急。”丁晓昌认为,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要适当学习借鉴职业教育的眼光和思维。”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袁靖宇建言,应用型本科要从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向高职教育学习,力争成为创业型大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