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校园书店:一换思路天地宽

    □ 张 贺

    穿梭在校园书店的书架间,寻觅一本好书,曾是许多大学生难忘的校园记忆。但近年来,数字阅读和网络购书的盛行,让许多校园书店的生存受到了冲击。

    “大学不能没有书店。书店是校园品位、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书店,大学是不完整的。”出版行业专家张磊说。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有了政策的推动,或许各大高校能迎来更多实体书店的回归。

    探索·创新借阅方式,举办文化活动

    敏锐的先行者们早已行动,2016年以来,许多书店以新的方式走入大学。

    在徐州工程学院,位于图书馆一楼的博库书城是师生们的“打卡地”。精致的环境、舒适的座椅、美味饮品以及上万种新书,吸引着校内外读者。书店每天早上开门,就会有学生来占座看书。书店有一整面墙的书架作为“选读区”,读者看上哪本书,不用花钱购买,到前台办个手续,书便自动入藏校图书馆,可供借阅。这种“你选书,我买单”的模式实施仅一年,就有8000多本图书被“借走”。

    “学生们来看看小说、读读哲学,对提升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储济明说,学校以理工科为主,馆内藏书也以专业类为主,而博库书城却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有效地弥补了学校藏书和人文氛围的不足。而且,图书馆书籍更新较慢,书店的图书则实时更新,也形成了有益补充。

    下午两点,走进新华书店江苏师大店,里面几乎座无虚席,看书、自习……自得其乐。“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下午、一个人。美好、美学、美事。”书店留言板上的这句话获得不少点赞。店长说,书店每年还会举办上百场讲座、签售等活动,经常爆满,书店俨然成了校园的又一个文化中心。

    困难·资金来源不足,经济效益不佳

    国家支持、师生欢迎、出版发行单位也有积极性,但高校校园书店的生存发展仍不乐观。教育部此前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校没有书店,即使建有书店的,在过去的3年里,有1/4曾出现过关店倒闭的现象。校园书店普遍规模小,很多没有独立法人身份,因此很难申请贷款或得到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此外,部分高校积极性不高、学校场地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书店进校园。

    辽宁辽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专门为校园书店项目成立,两年来已在省内建了11家高校书店。公司总经理彭兴伟说,这个过程有苦有乐。看到书店里学生们坐得满满当当,他自然高兴,但学生们只看不买,也让他感受到了苦涩的压力。目前11家书店中,只有两三家接近盈利。

    “单纯卖书是养不活的。”彭兴伟说:“校园书店首先应该考虑社会效益。但是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做支撑,走不长远,只能用多种经营的收入补贴图书。”

    与社会书店相比,校园书店还有一个劣势:每年寒暑假都会客流锐减,不少校园书店每年实际的营业期只有9到10个月。针对这些困难,《指导意见》规定,高校要积极提供便利条件,从场地租金、水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方面对校园实体书店给予必要的减免优惠,对长期坚持立足校园、服务师生的优秀校园实体书店给予奖励。

    出路·寻求多方合作,突出自身特色

    “高校校园书店要开得起来,也要能活得下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尚春明认为,通过出版社、高校和发行企业三方合作,可以找到一条校园书店的生存之道。

    博库书城·徐州工程学院店就是个例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徐州工程学院和博库书城徐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出版社负责提供展示图书,统筹书店风格,高校负责提供300至500平方米的场地和水电费优惠,发行单位负责经营图书和文创产品。“出版社有作者和图书资源,想走进学校;高校有场地,需要书店;发行单位懂经营,需要场地,三家合作能优势互补。”尚春明说。开业两年来,博库书城·徐州工程学院店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北京语言大学的梧桐书坊这几年经营得也不错,5年利润增长5倍,达100万元。秘诀在哪?书店负责人程洲说:“拼折扣,我们拼不过网络书店,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书上架快、品种全,而且对外汉语教学类图书是我们书店的特色。”梧桐书坊还发起了一项“早安书店”活动,每天上午10时30分前进店的读者可以享受七折优惠,既解决了上午客流少、销售额低的问题,又解决了中午客流集中、店员忙不过来的问题。

    目前,受政策鼓励,各大高校建设校园书店的积极性上升。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已与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合作开办了11家校园书店;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已在全省建成大学直营书店12家……张磊认为,应突出各自的特色,使书店的气质契合学校精神。“校园书店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也不应该搞成第二个校图书馆。”在他看来,一家优秀的校园书店应该成为大学生继宿舍、课堂、图书馆之外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书店收获精神的成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