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中国教育

    □ 大学生科技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腾讯新闻发布《教育领域内容传播报告》,对用户进行了精细的分层和标记,分析了新教育内容生产上的生态体系建设,以及科技如何推动新教育的发展契机。报告显示,关注教育内容的用户占比26.7%,意味着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拥有教育的兴趣。5级和4级账号产生的文章占比30%左右,阅读占比加起来近80%,意味着在腾讯新闻ConTech机制之下,30%的文章获取了80%的流量,反映出用户对优质内容的追逐。

    腾讯网编委龙兵华表示,人机结合的ConTech机制,一方面保留了腾讯新闻人对专业内容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又放大了技术的能力。通过技术和人的结合,更好地发现真的内容和好的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在实际运作和运营过程中不断融合和进化。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认为,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规划思想,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和学习领域被寄予厚望。“加快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早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其中必然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助力。”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当选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认为,人工智能是具有人类价值观、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为了保障这样的人工智能,要靠教育打基础、育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教育要适应发展,适应教育自身的变革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人工智能发展影响下最需要变革的就是教育,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高效性和教育成本。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通过现代科技,让教育率先惠及到贫困地区的学校、贫困地区的返乡青年,并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有效地分享,让教育变得更公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新的教育场景正在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特点,新的教育方式也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新选择,走出应试教育、传统名校的概念。“真正的教育创新并不是用21世纪的技术去强化19世纪的教学,技术主义、人本主义是教育的两种不同路线,面对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理想是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

京ICP备06005116